清华博士毕业生代表毕业感言

2018-06-22

  物理系博士毕业生代毕业感言:祖国需要的地方就是我们最好的人生舞台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工程物理系博士研究生常超。首先非常感谢母校给我这么崇高的荣誉,让我在庄严隆重的研究生毕业典礼上代表毕业生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祖国需要的地方就是我们最好的人生舞台”。

  水木清华,教我育我!首先,请允许我在这里代表本次毕业的全体研究生,向悉心培养我们的母校、向谆谆教导我们的老师们,表达最真诚、最恳切的感激与敬意!

  光阴似箭,转眼间,我已经在清华度过了美好又难忘的八年半时光,在清华的求学阶段是我迄今为止人生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时期。本科四年里,受清华园浓郁的学术氛围熏陶,我养成了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习惯,喜欢下课追着老师讨论问题,喜欢对所学知识进行细致反思。从小到大,科学家一直都是我的人生理想。受期望自己能够在国家尖端军工科技研究上有所建树的目标指引,在大四这一人生十字路口上,我选择了成为清华大学特种能源研究所的一名直博生。

  我的博士课题是高功率微波辐射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这一课题既是国际上在该领域公认的高难度课题,也是对我国相关军工技术进步有着关键影响的题目。在西安的科研基地和母校共同为我的课题研究提供了一个战略意义重大、面向应用实际、创新空间广博、条件支撑优良的工作平台。读博期间,我时常要到西安科研基地进行研究,连续出差旅途的劳顿没有丝毫影响我的科研兴趣;在母校打下的坚实数理基础,让我能够成功的解决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题;加班实验、挑灯夜战、凌晨攻读都成为我的家常便饭。全心的投入和持续的努力获得了良好的回报,我提出的研究方法和设计的器件已经成功应用到某军工系统上,这让我切实感受到科技力量的巨大和由此带来的难以名状的成就感。由于学术科研上比较突出的成果和全面发展方面的良好表现,我荣获了XX年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

  清华学习的经历使我深刻的体会到,如果不是从事与国防科技有关的技术研究,如果不是这样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深度与广度兼备的科研项目平台,我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为自己从事的科研工作感到自豪!

  回顾自己在清华的学习生活,从刚入校的新生到即将毕业的博士,从单一想从学业成绩证明自己到深刻感受到国家利益与个人价值之间强烈的关联,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找到了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理想与抱负的事业平台。我即将成为一名光荣的国防科技工作者,我也将竭尽所能在科学研究领域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校友刘国治将军讲到:“成功和自身价值的实现要与国家民族利益相关的事业联系在一起,国家民族利益的需要就是我们取得成功和实现自身价值最好的舞台……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老一辈清华人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的辉煌成就。而今,我们的祖国正处在高速发展、迅速崛起的伟大时代,为我们清华学子施展才华、报效国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宝贵的机遇,我们清华人要勇于承担国家和民族的时代重任,正如顾秉林校长所讲,要做第一等的事业,要做中国的脊梁!

  再过97天,母校清华将迎来百年华诞。百年奋进,清华培养了大批学术大师、兴业之将、治国之才。百年沧桑,清华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光辉岁月,创造出令国人自豪的辉煌成就。

  祝愿母校又好又快地发展、早日成为世界最一流的大学!

  “今天桃李芬芳,明天祖国栋梁”,这是母校对我们殷切的期盼,也是我们对自身的要求;“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我们成为国家栋梁的必经之路,也是我们对母校的庄严承诺。

  作为清华百年华诞之年的首批毕业生,不论我们身处怎样的工作岗位,不论我们面对怎样的工作挑战,我们都会时刻铭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踏实践行“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刚毅坚卓,奋发有为,以优秀的工作业绩回报清华母校的教育培养,以突出的社会贡献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谢谢大家!

  博士毕业生代毕业感言:行健筑梦 厚德长行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贾志豪,来自交叉信息院计算机科学实验班(以下简称“姚班”)。我十分荣幸,能够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

  在高中的时候,家长总会教育我们说:高中是人生最辛苦的阶段,挺过了高中,进入大学就轻松了。然而到了清华,我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四年的大学时光,累并快乐着,辛苦并充实着。今天我想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我在清华学到的三句话。

  第一句话叫做“做最好的自己”。

  这句话是从姚期智先生那里听到的。大学四年来,几乎每一次姚班的讲座都可以看到姚先生的身影,他总是听得非常认真。姚先生曾经说过,他也有很多新的领域需要探索、学习,甚至还要跟我们比赛,看看谁学得快、学得好。怎样做最好的自己?姚先生给我们做出了表率,就是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不断实现自我的超越;就是要敢于筑梦,敢于圆梦,敢于坚持自己的梦想。

  我一直把这句话奉为圭臬,时刻鞭策自己。大二小学期,为了能够设计出性能最优越的微处理器,我们挑灯夜战,放弃了所有的娱乐和休息时间;每年秋天,为了能够实现三千米满分,我要求自己每天跑三千米,风雨无阻,最终达成了目标。我相信,人各有所长,只要坚持梦想,放眼长远,矢志不渝,就一定能在人生的大舞台上绽放出自己独特的光彩!

  第二句话叫做“真正的热爱值得百分百的专注”。

  这里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去年春天,我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交换。当时我与同学约好,利用假期去纽约和那里的朋友们一起游玩。然而,随着假期的临近,我的一篇论文也进入到了最后的攻坚阶段。一边是老友相聚、风光大好,一边是板凳冰冷、数据枯燥,如何选择?我忍着内心的小小纠结,还是牺牲了假期,错过了与老朋友的叙旧和纽约的大好风光。不过,故事的结局还算美好,最终这篇论文发表在了顶级国际会议上,论文的贡献也被学术界认可。

  四年来,我专注付出、废寝忘食,动力正是源于对计算机科学发自内心的热爱。如今,我即将赴美国斯坦福大学,继续攻读计算机博士。正像1924年英国登山家george mallory回答《纽约时报》“你为什么要攀登珠峰”时所说的,“因为山在那里”——有朝一日登上科学的巅峰,领略那里的无限风光,是我心中信守的梦想。

  第三句话叫做“同学是我们一生的财富”。

  我的导师曾跟我说:大学本科阶段最大的收获,不是学到了多少知识,做出了多少成果,而是你现在认识的同学,他们将会是你一生的财富。

  提到同学,总会有那么几幅画面在我脑海中浮现。第一幅画面叫做“喜悦”,我大一代表姚班出征足球比赛,打入班级首粒进球后被同学们高高举起,抛向空中,听到此起彼伏的欢呼声,我只有一个念头——有你们真好!第二幅画面叫做“感动”,大二聚餐,不小心卡到了鱼刺,跑了几家医院都没办法将鱼刺取出,看到同学们在深夜仍然为我忙前忙后的身影,泪水浸湿了眼眶。第三幅画面叫做“靠谱”,大四上学期事务众多,又赶上一个重要的国际会议,临行前直到机场我还在担忧,此时同学拍拍胸脯说道:放心去吧,园子里的一切有我呢!

  大学四年,有些片段会离我们渐行渐远,但有些片段却会历久弥新。或许,我们会忘记某一门课程的成绩,但是我们总会记得在考试前与同学一起自习到深夜的情景;或许,我们会忘记自己发表了哪些论文,但是我们总会记得在论文的攻坚阶段与同学并肩作战相互鼓励的时刻;或许,我们会忘记自己班级获得的荣誉,但是我们总会记得,为了获得这些荣誉,大家付出了多少汗水、辛劳和努力。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很幸运有你们随行相伴,共同成长。

  清华园四年,致知穷理、学古探微,鸣谢的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就让我们把它凝结为一句“舍不得”吧。舍不得清芬的香锅和观畴的肘子,舍不得辛勤的老师和辛劳的职工,舍不得朝夕相处的室友和挥斥方遒的同学,最舍不得的是培养我们四年的母校——父母给了我们梦想之身,正是在这个园子里,梦想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离别时分,所有的舍不得都将收入行囊,梦想在新的起点再次起航。每个清华人,心中或许有不同的梦想,有的将潜心科研,登临学术殿堂;有的会雄心铸剑,戍卫辽阔边疆;也有的将扎根基层,践行报国理想。不管选择如何,我们身上都带着清华的烙印,行囊里都装着这个园子的时光。异曲同工,十七万学子矢志不渝共谱清韵华章;厚德长行,百二载志士行健不息成就强国梦想! 清华,给我们永恒的力量;清华,是我们梦想开始的地方!

  谢谢大家!

  公共管理学院博士毕业生代毕业感言:行胜于言,心怀天下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公共管理学院mpa e班的硕士毕业生杨铭书。能够在庄重的毕业典礼上代表毕业生同学发言,我感到十分的激动和荣幸。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所有毕业生向辛勤培养我们的母校,向关心、帮助、指导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们,表达最诚挚的感谢!

  我来自全国五大藏区之一——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两年前,当我和我的37位同学走进清华园,圆了儿时的清华梦时,我为成为清华的一份子而感到自豪。在清华两年的学习,对我们这些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学子来说,既是不断修炼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我们进一步学会做人做事的过程。刚进校时,完成一个行政官员向清华学子转变的任务摆在了我们面前。由于走出校门太久,加之担任领导职务后很少动手,我只会上网看新闻、查资料,连邮件都不会发。但清华严格的教学、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和同学间的热情帮助让我学会了用电脑完成作业、写作论文、制作ppt,让我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

  两年来,在学校的精心培育下,我们不仅学到了方法和知识,而且学到了先进的理念,我们收获的不仅是一张学位证书,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我运用在清华所学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理论,结合藏区稳定和发展的需要,以及自己的工作实际,研究和分析影响藏区稳定的各种因素,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答辩时引起了很大的共鸣和热烈讨论,这让我为自己在清华学有所获感到兴奋和骄傲,也让我深深感受到:如果早日受到这样的学习和培训,我们的能力和素质不知还要提高多少!

  两年中,老师们严谨治学的态度、诲人不倦的精神,课堂上各种思想火花的迸发、碰撞,都深深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已经融进了我们的血液。今天,带着从清华沃土中汲取的知识和精神,我们即将奔向各自的工作岗位,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我也将回到迪庆,继续为那里的父老乡亲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迪庆风光秀美,资源丰富,民风纯朴,是世人向往的香格里拉。在迪庆的发展中,最为紧缺的就是知识和人才。所以在清华的两年中我如饥似渴地学习理论知识和思想方法,并将其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但我深深地感觉,如果能有更多的清华同学在迪庆与我并肩战斗,迪庆的明天会更美好,同时同学们的事业也会得到很好的提升。因为在迪庆,在云南,甚至是广大中西部地区,对知识和人才的渴求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而行胜于言、心怀天下的清华风骨也会帮助我们更加顺利地适应环境,更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真心盼望着能有更多的清华学子投身到火热的西部建设中来,在那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彰显清华的民族与历史责任!

  明年,清华大学将迎来百年校庆。百年风雨兼程,清华秉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勇攀科学高峰的学术大师、共和国建设事业的兴业之士和党政军各级领导的治国人才,我们为母校感到光荣和自豪,更祝愿我们亲爱的母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走得更好更快!

  最后,再次向母校,向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们致以诚挚的谢意!请你们放心,我们会秉承母校赋予我们的精神财富,用好母校教授我们的知识财富,为祖国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向母校交上满意的答卷!

  感谢大家!

  谢谢!

  土木系博士毕业生代毕业感言:那些年,我们一直深爱着的清华园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兄弟姐妹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土木系的王萌,很荣幸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个美丽的园子带给我的成长和感悟。她给予我的是一种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一种行胜于言的做事态度,一份服务社会的责任使命,一条追求卓越的人生信仰。所以这里绝不仅仅是我的学校,更是我永远的家,无论今后走到哪里,都会记得要常回家看看。

  园子里有这样一个地方,也许研究生期间与他相处的时间最长,第一次看英文文献的沮丧,第一次写文章的迷茫,第一次做设计的忐忑,第一次做试验的抓狂,这个其貌不扬的小平房包容着我科研生活中大部分的狼狈与窘态,也见证着我坚持不懈的努力与付出,这就是我的课题组,基地118。在这里我留下了步履蹒跚的自己,带走的却是满载收获的回忆。曾经为了完成一个为期三周,试件却只有20厘米长的试验,花了一年的时间准备。没有经验参考,就慢慢摸索钻研;没有加载条件,就跑到航院实验室借场地装置;没有采集设备,就只能从土木系实验室借仪器,搬器材;没有测量工具,就要联系厂家定做;不能自动加载,只能一点一点手动控制。科研之路不一定会披荆斩棘,但每一个细节都要用心完善。虽然过程辛苦,但当文章发表后,很多国内外的学者、同学给我来发邮件,自己的研究成果能给别人带来一点帮助和启示也令我有了小小的成就感。这个园子让我懂得了成长并不是收获了多少的荣誉,而是克服了多少令你畏惧困难,并不是留恋曾经拥有的成绩,而是迎接了多少让人想放弃的挑战。

  园子里也有这样一群人,无论科研生活遇到怎样的挫折,总会第一时间地帮助你、理解你、支持你,这就是课题组里的导师们、系里学校爱护我的老师以及亲爱的伙伴们。我想今后再不会有人跟我说“都是好孩子,学校就是允许你犯错的地方”、“组里就是娘家,永远是最坚强的后盾”。这群优秀的清华人教我为人,助我为学,伴我成长,我的每一份收获和荣誉都少不了他们的付出。如今,我也即将去高校工作,成为一名老师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清华博士五年更坚定了我的信念,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更多的人得到收获和成长,也希望能将学校给予我的正能量继续传递下去。

  园子里还有这样一种精神,让我打心眼里理解了服务与奉献,不仅仅是付出,更是一种福气。这里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人感动着我,激励着我。记得在XX年进行校友访谈的时候,我通过电话采访了扎根边疆1963届土木系校友孙勤梧,当时就是一句“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老学长主动要求到了最为艰苦的地方,当我把写好的新闻稿给他邮寄过去后,令我没想到的是,老学长竟然手写了20多页的稿纸,逐字逐句的为我改稿子,还写了一封很长的信表达对学校的思念和感激。我想清华精神的传承就是在这不经意间慢慢渗透,50年前的毕业生在50年后仍然拥有和我们一样的感激和不舍,50年前的清华精神在50年后仍然鼓舞着我们勇往直前。

  作为一个即将离开学校的清华学子,从懵懂迷茫到整装待发,在园子里的5年时间我感觉自己一直是在索取和收获,而今后的我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来回馈社会,我想这才是对培养我们的老师,支持我们的同学,一直鼓舞我们的清华精神最好的回报吧。

  最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请让我们永远祝福,那些年,我们一直深爱着的清华园。

  化工系博士毕业生代毕业感言:感怀母校培育恩,牢记责任赴远航

  尊敬的各位老师、来宾,亲爱的亲友们、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化工系的博士毕业生张如范。能够作为本届毕业生的代表在此发言,我感到非常荣幸。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毕业生,向精心培育我们的母校,关心指导我们的老师们,朝夕相处的同学们以及在背后默默支持我们的亲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两周前,我接到学校老师的邀请,让我在这次毕业典礼上发言,我对此深感荣耀,却又惶恐不安。为了准备这次发言,我历经数次挑灯夜战。

  昨夜寒蛩不住鸣。为做发言稿,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朦胧。

  此时此刻,回首凝望,这些年,我们一起生活过的清华园,有欢乐、有抱怨、也留下了诸多的遗憾。

  我们享受过清华餐厅的美食,领略过名家大师的风采,欣赏过新清华学堂的高水平演出,参加过激烈万分的体育比赛,感受过取得突破时的欣喜若狂,也许还谈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

  我们吐槽过各种与奖学金挂钩的考勤,抱怨过高强度的“一二•九”排练,牢骚过我们的后勤服务,体验过课题不顺时的彻夜难眠,承受过中期考核时的痛苦煎熬,也经历过论文写作时的挑灯夜战。

  然而,不管是快乐,还是痛苦,在清华园里的这些年,我们的身心得到了成长,我们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我们的视野和境界得到了扩展。

  所有的经历,转眼成为回忆,在这即将离别的时刻,我们又怎能不难舍难分,留恋忘返?

  我们每个人的研究生生涯都是不轻松的,甚至可以说异常煎熬的。

  你做,或者不做实验,课题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读,或者不读paper,文献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写,或者不写论文,数据就在那里,不挪不移;你赶,或者不赶进度,导师的任务就在那里,不离不弃;你愁,或者不发愁,毕业的要求就在那里,不高不低;你听,或者不听我发言,毕业就在这里,我们终将离去。

  眼看周围同龄人的孩子已经老大,而我们很多读研的哥哥尚未娶,姐姐还待嫁,白天被论文搞得愁眉苦脸,晚上偶尔还挨顿爸妈的责骂。

  有时候真想说:哥读的不是博,是折磨;姐读的也不是研,是辛酸!

  折磨也好,辛酸也罢,哪个人的破茧成蝶不是经历了痛苦煎熬、汗泪交加?

  以我而言,XX年,我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保送到清华大学化工系,师从魏飞教授,开始了五年的博士生涯。五年过得非常不容易!因为课题不顺,我连续两年春节都是在实验室度过。XX年,有长达半年的时间,我经常通宵达旦地做实验,却得不到任何进展。我常常在三更半夜的时候跑到东主楼前的小树林里面徘徊散步,寻找原因。那个时候,我还给自己写一首小词来鼓励自己,叫做《苏幕遮-科研小生记事》:

  读文献,做实验,夜以继日,双颊洒热汗。暂将此身献科研,学海无涯,长途路漫漫。

  常失败,淡然看,苦中有乐,悲喜何须念。磨剑尚需待十年,这才几时?继续埋头干!

  就是靠着这样的坚韧与努力,在魏飞老师的指导下,我终于取得了多项重要的科研突破,比如做出了世界最长的碳纳米管,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宏观尺度的超润滑现象等,并因此获得了四项国际会议大奖等多种荣誉和奖励。

  回首这段往事,我深深地认识到,在清华求学的过程中,不经历这些刻骨铭心的日子,你可能永远无法真正理解清华校训中“自强不息”的深刻含义。正是在科研这条艰苦的道路上不断的坚持,才铸就了我们今天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而人生的道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如果要问清华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可以说清华给了我们一流的导师,一流的科研平台,一流的学习环境,也给了我们非常优秀的校友资源。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母校给了我们自强不息这种宝贵的精神。

  当今后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会自信地拍着胸口喊一声,“天空飘来五个字儿,那都不是事”!

  然而,除了自强不息,清华更教育我们要“厚德载物”,没有了厚德,我们怎么可能在今后的人生路上走得正,走得稳,走得远,在这即将离别的时刻,再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像拥有一份厚德更能让母校对我们放心,能够让我们一辈子都肩负起“清华人”这个沉甸甸的“标签”。

  在经过五年的博士生涯训练和思考后,我选择继续从事科研。今年九月份,我将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在我即将正式将科研作为我的职业的时候,有几个问题却常常在我的心头萦绕,令我为之深思。

  当科研正在成为一种职业、甚至逐渐变得世俗化的时候,我能否永远地将兴趣和追求科学真理放在第一位,将其作为一项神圣的事业,不断探索,并为之付出毕生的努力?

  当我选择研究方向的时候,我是选择一些时髦的热点还是选择虽然冷门但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需求的方向?

  当我研究的是一个冷门课题,虽然意义重大,但却难以申请经费、难以出成果的时候,我能够耐得住寂寞,选择坚守吗?

  假如我手握千万科研经费,我能够做到恪守国家法律和学术界的伦理,坚持不贪污、不挪用、不浪费用纳税人血汗钱得到的科研经费吗?

  假如我是一项涉及争议的重大项目的评审专家,我会坚持自己的专业判断和价值取向,不媚权、不媚俗、不为金钱所动,顶住压力,坚持说真话吗?……

  这些问题都很沉重,任何轻率的回答都是肤浅的,我只能用今后的行动写出自己的答案。

  其实,何止是做科研,对于我们这些毕业生,不管我们今后从事哪个职业,我们都需要思考类似的问题。

  如果我们无法改变环境,我们是否可以做到选择坚守?坚守信念,坚守良知,坚守努力,坚守正确的价值判断。下面给大家分享一首《定风波》:

  莫听乱耳扰目声,何妨一笑且前行。不违良心不做假,谁怕?一身正气度平生。

  风云变幻要读懂,警醒。坚守信念不盲从。且看前方萧瑟处,管它风雨与阴晴。

  最后,我以一首《蝶恋花》结束今天的发言:

  毕业之时思绪翔。千言万语,难以诉衷肠。五年时光匆匆过,酸甜苦辣俱已尝。

  峥嵘往事皆难忘。恩师同窗,此情永珍藏。感怀母校培育恩,牢记责任赴远航。

  我的发言完毕。

  再次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