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弱点看种族歧视下的黑人美国梦论文

2018-07-03

  抗议美国佛罗里达州一个法庭陪审团的裁决:认定白人协警乔治・齐默尔曼涉嫌枪杀非洲裔青年特雷翁・马丁的二级谋杀罪指控不成立。这起事件再次燃起了人们对美国种族歧视的思考。在美国,提及白人和黑人,人们就无法回避种族歧视,有色人种为自身能够享受平等权利的奋斗脚步从来没有停息过,因为他们坚信:在美国不分皮肤颜色,能够通过自身努力,自由地实现自我的成功,这就是“美国梦”。“美国梦”是一种承诺、精神力量,更是一种信仰;是美国民族精神的一种状态,更是美国大众的核心价值观。作为种族歧视问题一直存在的美国,黑人如何实现自己的“美国梦”?电影《弱点》取自迈克尔・刘易斯的名著《弱点:比赛进程》,用温情的路线书写了一个黑人“美国梦”的传奇感人故事,在这部影片中我们能找到答案。

  一   电影《弱点》

  高大的迈克尔・奥赫来自黑人贫民区,母亲吸毒,更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被政府强制收留。在辗转于几个缺少爱的寄养家庭以后,他成了一个自卑、孤僻、不善言谈,保护意识极强的孩子。在最后的一个寄养家庭里,迈克尔和他的朋友一起被朋友的爸爸送进私立基督学校。迈克尔打篮球时所表现出的天赋被体育老师发现,独自力荐他进入该学校学习。他的平均成绩只有0.6分,在9年里上过11个学校,加上未能在领养家庭中得到温暖,逃家的他在寒冷的夜晚一个人流浪街头时,遇上了碰巧开车经过的富裕的白人陶西一家,并决定让他在自己的家留宿一晚……就这样,故事慢慢地展开,陶西一家的爱�热情和包容,使他开始从悲惨的童年阴影中走出来。陶西太太和柯顿教练因材施教,让迈克尔身上橄榄运动的天赋大放光彩,成功地让他从门外汉转型为中学美式橄榄球联赛中震撼全场的黑马,之后靠体育奖学金项目进入ncaa一级大学,最终迈克尔经过努力进入了密西西比大学,并成为最佳全明星球员。

  整个故事的节奏如此的舒缓、流畅,在陶西一家爱的包围下,迈克尔一点点地彰显他善良的本性,虽然对这种白人的爱有过质疑、挣扎和徘徊,但这些在爱的面前显现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种族差异的问题在这部电影里似乎被忽略了:白人上流社会的陶西一家不费吹灰之力就接受了这个来自贫民窟的黑小子,他们用爱融化了这个来自底层社会的黑人小孩的心,在帮助迈克尔的过程中,有怜悯和同情,但更多让众多观影者看到的是陶西一家用美好、善良、尊严去帮助迈克尔找到人生的目标,“就像《弱点》的制片安德鲁曾经说的‘这就好像是一个时事故事,但我认为它并不是在制造复杂,而是在创造机会。它非常的及时,特别是在21世纪,我们生活在由无数家庭构建的社会中,然而人们心中互爱与互相扶持的想法却慢慢淡化。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它向人们发出信息,希望能让人们正视这个问题。’”[1]制片人所说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在我看来就是黑人和白人之间的种族歧视问题。

  二  电影《弱点》里暴露出的种族歧视

  “在美国,黑人等少数民族始终是二等公民,在政治、经济、教育等问题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黑人和白人之间,教育水平、就业率、平均工资等方面都有明显差距,由此形成的种族贫富差距和黑人的贫困化则是人人皆知。”

  迈克尔进入教室的那一刻,吵闹的教室顿时安静了下来,同学们投来讽刺鄙视的目光,随即是窃窃私语;老师在迈克尔第一次小考测试上,看到了空白的答案,也看到了一幅画:一个小孩儿孤独无助地站在一艘高大的船上。在随后的课堂上,他也曾经写了一首诗,叫《white walls》:“i look and i see white everywhere, white walls, white floors, and a lot of white people.”不难看出,四周的白墙给了迈克尔很强的压迫感,在这个白色世界,没人愿意接纳他、理解他,就连该校的很多老师看到迈克尔交的白卷后,也觉得他愚蠢、懒惰、不可救药,我们同情迈克尔所遭到不公平的待遇。接下来,校长通知了他父亲死亡的消息,但是没有人追究其死亡原因,迈克尔本人也记不清上次见他父亲的时间;他不喜欢别人叫他“big michael”,因为在英语里“big”是傻、笨的意思;迈克尔在学校的“career aptitude test”中,“protective instincts”得了98分;在外出和陶西一家吃饭的时候,偶然看到了自己小时候就失散多年的弟弟……在这部电影中,类似这样令人难过的镜头还有很多,这充分说明了贫民区的黑人的生存空间的恶劣和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