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方式设计练习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技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我根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依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力求通过多种方式设计练习来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应用设计练习来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教学模式,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紧扣重难点设计练习;二是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存在什么问题,围绕学生的质疑巧妙地设计练习。根据这两个条件,教师就可以灵活地设计各种练习,然后调动学生主动、深层、实质性地参与练习。 

      在应用这种教学模式时,我是这样做的:

      第一、根据教学重难点设计练习

  教材是教师上课所不可缺少的,是上课的文本和依据。练习设计的方法首先要考虑教材的自身情况,在学习课文时,每课的教学重难点部分是需要花费一定时间的。如何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呢?这时候,教师如果根据重难点设计一份恰当的练习,不仅省时,而且高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十三课《特殊的礼物》一文时,教师确定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小约翰的父亲送给他礼物的经过,难点是特殊的礼物产生的特殊的作用。第一课时,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了几个问题,我从中筛选了两个紧扣重难点的问题:(1)小约翰的爸爸为什么送给他这些礼物?(2)为什么称这些礼物是特殊的礼物?根据教学重难点和上面的两个问题,我设计了下面的练习,在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的了解以后,板书在黑板上:

  特殊的礼物指( )和( ),因为( ),所以这些礼物被称为特殊的礼物,说明( )。

  在课上,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很快学生找到了前两个空的答案,可后两个空的答案从课文中找不到。于是,我引导他们细读课文,放手让他们自己去理解课文内容。后两个填空是开放式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填写不同的内容。

  学生在自学之后有的这样填写:因为(小约翰与科学结下了不解之迷),所以这些礼物被称为特殊的礼物,说明(小约翰的父母非常支持儿子进行科学研究)。有的学生填写:因为(礼物产生了特殊的作用),所以这些礼物被称为特殊的礼物,说明(范恩懂得对孩子因材施教)。还有的学生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填写的,只要这些答案符合课文内容,我都予以肯定,允许学生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学生能完成上面的练习,也就证明他们理解了课文内容。练习完成以后,我又尝试着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达到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练习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完成的,新知是学生探索得来的,收获是学生总结的。

  第二、根据课后问题设计练习

  练习设计的方式是灵活的,教师还可以根据课后的思考题进行设计,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如在教学小学语文十一册第八课《永生的眼睛》一文时,课后有这样一个问题:琳达一家的三个人为什么都捐献了角膜?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仔细分析这个问题是紧紧围绕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的。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设计一份如下的练习,课上发给每个学生一份:

      (1)1965年的夏天,( )去世后捐献了角膜,我感觉( )。

      (2)1986年的一天,( )去世后捐献了角膜,我( )。

      (3)父亲去世后两周,( )去世也捐献了角膜,我( )。

   课上,教师在指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动手完成这个练习。学生在认真读完课文后,多数学生填出了下面的答案:

       (1)1965年的夏天,(母亲)去世后捐献了角膜,我感觉(痛苦难忍)。

       (2)1986年的一天,(父亲)去世后捐献了角膜,我(遵从了父亲的遗愿)。

       (3)父亲去世后两周,(女儿温迪)去世也捐献了角膜,我(主动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

   接着,我让他们认真读读这个练习,然后谈谈有什么新的理解。学生反复读了练习以后,发现前面三个填空填写的是作者的三位亲人,后面三个填空填写的是作者对捐献器官所持的态度,而这个态度先后有了很大的转变,从开始的不理解产生的感觉是痛苦难忍到最后主动去捐献器官,这是多么大的转变呀!学生理解了作者态度的变化,也就领会了作者一家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这份练习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接着,我再让学生朗读课文,他们就非常轻松地入情入境了。这里,练习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第三、根据学生质疑设计练习

      教学实践中,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质疑。怎样最佳地解决学生的这些问题成了当今教学中的热点问题。此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帮学生解决问题搭设台阶。

      如在教学小学语文十册第二十二课《跳水》一文时,教师可利用设计练习的方式巧妙地解决学生的问题,有力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在第一课时,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了下面四个问题:1.船上的人为什么不救孩子?2.爸爸为什么用枪瞄准孩子,而且说:“不跳我就开枪了!”他真会开枪吗?3.课文以跳水为题,为什么只有9、10自然段写跳水,前面都没有写?4.四十秒钟的时间为什么说它很长呢?这四个问题中我认为前两个问题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关系密切。为了帮学生解决这两个问题,我和学生一起设计了下面的练习:

  孩子的处境 → 只要( )就( )。

  其他人的表现→ ( )

  船长原本( ),说明船长( );

  船长实际( ),说明船长( )。

  课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朗读和默读课文,逐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动手完成上面的练习。尤其是最后一个填空,学生的意见各不相同,有的说船长聪明灵活;有的说船长机智勇敢;还有的说船长遇事不慌张,能积极想办法解决。这些答案均符合课文内容,教师都要对其进行肯定。可见,练习给学生起到了导思的作用。通过有步骤地读课文,学生完成了上面的练习,也就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

  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不仅能发现问题,也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地培养。值得提出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不仅能提出问题,而且能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