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作文展望:一张通往沧海的票根

2018-09-29

  个性化教育?我从不相信。

  “个性化”,多么虚无缥缈而又一文不值的东西。若是这东西和我切肤相关的教育连在一起,该会是怎样的一场闹剧——老师不再用应试的习题充实每个人的学习时间,“众生平等”的考试制度也不复存在,我能用什么证明我的付出、我的能力?

  每天,我伴着铃声从床上坐起,按照作息时间表休息、上课,用所有可利用的时间做题,直至伴着熄灯铃入睡。一天一天,周而复始。在整齐划一的应试教育体制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我的时间是极有限的,应该将分分秒秒都折现;因此,“个性化教育”是多么昂贵的一件奢侈品。为了一个理想中的未来,在这样的教育中的我,反而乐此不疲。但事情就在那一个拐角撞上了转机。

  很简单——大踏步地走在“追寻成绩之旅”上的我,遇到了一只叫做“钢琴比赛”的拦路虎。作为班级钢琴造诣最高的二人之一,为班级争光义不容辞。本着“不做不公平的牺牲”的精神,互相推脱不了的我和另一个女生以“四手联弹”的形式一同掉进了这个火坑,这个专门焚烧时间、精力,以及分数的地方。

  于是便诞生了一支名叫《争吵》的曲子,一首快速激昂的回旋曲,由两个不会画休止符的三流作曲家联袂谱写。我嫌她节奏参差不齐,她劝我先去识谱再来练琴;她怪我错音连连,我坚持说德彪西的旋律本来就不和谐,谁让她一定要选这厮的曲子。其实她的节奏确实不对,我也真的一时紧张划了一串错音——可是谁在乎呢?我们真正在乎的是我的作业、她的托福单词;也正是因为这在乎,我们也才格外在乎对方的错误,在乎我们缓慢的磨合进度,在乎那条阴暗潮湿的走廊,那到琴房的必经之路。

  又一次争吵后,我阴阳怪气地嘲讽:“看来我们弹得不如预想的好嘛……呵,我还以为我们能得奖呢。 ”“还以为我们能得奖呢。”没有她拔地而起的冷嘲热讽,我的耳廓却收到了这样一句呢喃。抱着对耳朵的不信任,我转过身去用眼睛确认——这时,一团遮盖太阳许久的浓云忽地散开,一道道金光从琴房古旧的木楹窗中投射进来,谱架、琴凳、天鹅绒琴罩,都蒙上了一层金色的纤尘,背光坐着的她似乎也笼在一团朦胧的金色光晕里:第一次,我发现她并不如我想象的那般令人生厌。

  “我们能得奖”,这句话竟切开了那坚硬的外壳,露出心中一块柔软的地方。汲汲于那些老师填塞给所有人的东西的我们,竟然差点忘了,还有独立于功名利禄之外普世价值的人生追求。好像有一道不知从哪来的光照进了心里。我把手搁在琴键上,红润中竟也透着些许金色。 “金手指。是个好兆头。要发财了? ”她甚至开始和我打趣。“说不定预示着的是支好曲子……再来一遍,怎么样? ”那个午后,专注于密密麻麻的小蝌蚪的我们,甚至没有感觉到时间的流逝,甚至没有注意到我们的手指像起伏的涟漪上的一条条金鲤。于是,没有人再迟到,因为弹好这支曲子,是我们对对方的、心照不宣的责任;没有人再抱怨那依旧阴暗潮湿的走廊,因为彼此都对即将到来的合作有着隐隐的期待。她竖耳聆听节拍器的声响核对节奏,我圈出易错的和旋反复练习。责任、期待和友情,我们无言教会对方它们是多么美好,多么值得珍惜。然后,我们却在决赛中与奖杯失之交臂。但很难说我们是否得奖——在精确运转的学习工厂中,我们却可以“离经叛道”地参加社团活动、聚餐,问老师教材之外的问题。这难道不是最好的奖品?

  孔子在三人之中就可以选择师从的对象。但这并不是最小的范围。教育也可以存在于两个人之间、甚至可以是自己对自己——学习自己最需要的,学习书本无法教给你的,才是真正的个性化教育。默罕默德向山大喊:“山啊,过来! ”山不会过来,但默罕默德可以自己过去。教育亦如是。标准化教育无法完全契合每个人的人生轨迹,所以只有延伸人生的宽度,来契合这整齐划一的教育。

  电视上的专家声嘶力竭地呼吁:“别让我们的孩子成为教育割草机下的牺牲品!”但如果不断汲取个性化教育的养分,让自己成长为一株坚强的灌木的话,再独裁的割草机也无可奈何。顿悟过来的我,身边仍不乏沉醉于标准化教育中的人;看到他们,我似乎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他们惊讶于我的改变,我却不再被这种不健全的教育占据全部。我的手里握着一张旧票根,纪念我的曾经沧海。

  评点:本文以一次钢琴比赛四手联弹一支名叫《争吵》的曲子始,从应试教育的阴影里走出来,从不协调到缓慢的磨合到出现了“金手指”,“甚至没有注意到我们的手指像起伏的涟漪上的一条条金鲤”的佳境,给于双方的愉悦像颁给自己那份奖品的快乐,仿佛一次美的邂逅,一次人性的复苏,由此极为生动地阐述了何谓个性教育——那是属于自己发现的真理,而令人感慨的是这一切被转喻为横绝一次沧海——“我的手里握着一张旧票根,纪念我的曾经沧海。”却笔力千钧,令人悲怆、警醒。

  “把思想知觉化”以及出色的反讽与隐喻,均是本文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