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中的画龙点睛法

  古人作诗文,常常以字字千钧的警句点睛,使作品的思想和意境更为强烈和深刻,给读者留 下了难忘的印象,获得永久的启示。画龙点睛法的实质是在文章关键处,抓住事 物的特征,用一二句话,点明题旨,使文章生辉,形神毕现。范仲淹的名作《岳阳楼记》,描写了洞庭湖两种不同的景色,以及各色游客在不同景 物面前的览物之情,然后重笔点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而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一点睛之笔,熔写景、抒 情、议论于一炉,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抱负,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成为 世代 传诵的名言

  又如杜牧的《阿房宫赋》,描写了阿房宫规模的宏伟,楼阁的壮丽,以及歌舞 之盛,美女之多,珍宝之富,最终却是“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接着,就是点睛之笔:“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揭示了秦王朝败亡的历史教训 ,使文章题旨脱颖而出。画龙点睛的“点睛”以“点”在何处为宜呢?这应视人物性格的发展,故事情节的推进,主 题思想的开掘而定,可以在起首,也可以在结尾或篇中。点在起首的,重在开宗明义;点在 篇中的,借以因势利导;点在结尾的,意欲深化主题。

  总之,应“点”在文章的关键处,使 形象“活”起来,思想得到升华。而点睛之笔,必须言简意赅,要言不烦,思想精辟,具有 表现力、说服力。因此,运用点睛之笔,既要炼字炼句,反复推敲,又要含义深邃,富有哲 理;既要顺势点化,不露痕迹,又要委婉含蓄,意在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