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心得感悟

2020-01-17

  这是我读《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之后的心得感悟,欢迎大家阅读。

读《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心得感悟

  五一哪儿也没去,除了加班就是窝在家里发呆,连音乐都懒得开。置身于世,和外界必然有联接,但很多时候这种关联又让我觉得怕,觉得不安。总幼稚地在想,这不是我喜欢的时代,跟上它的节奏会让我觉得很吃力,而我压根也不愿意去献媚讨好这个时代,或者任何人。我安静地看着书,写些并不深刻的文字,我只是愿意记录一些只言片语。它们是我和这个时代,这些文字,以及我的生活的记忆。

  就是在这种状态之下,我翻开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它绝不是讨论些摸不着的大论大调,而是以访谈对话的形式,聊着活生生的生活,与多数人一样的生活。在阅读它的过程中,我的心变得很静很静,沉浸在其中,我短暂地忘记了楼下吵闹的人群。或许,这是我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的方式,即便至今我对尼采的认识仍旧不多,但并不妨碍我对这段话的理解。

  他们是一群常出没于公众视野的“怪物”,有人爱他们入迷,也有人诋毁他们无知,但这些只是他们对待生活,对待自己生命的一种方式罢了。他们又是何其幸运,这么多的人,通过他们的文字,通过他们的声音,重新思考了自己对这个时代的理解,对这个时代的爱与怕。

  陈丹青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木心的爱。只因在报纸上看了一篇木心的文章,他便开始对并未出名的木心情有独钟。喜欢木心,只是觉得他有趣,他什么背景都没有,他就是上海的一个老头子。陈丹青甚至称自己写书出书,包括拥有现在的知名度,都是为了勾引大家有朝一日去读木心的书,去了解他。而我也因为他,读了《1989-1994 文学回忆录》,然后喜欢上了那个写“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儒雅老头。

  麦家因一部《解密》而大红大紫,当被问及是否愿意用一个平坦的童年,换写不出这样的作品时,他说如果还有选择权,他是宁愿自己有个愉快的幸福的童年,哪怕一事无成也愿意换被人心疼被人爱的童年。正因为童年爱的缺失,导致他一辈子无论怎样功成名就,阴影始终在内心萦绕。他反反复复强调着童年生活对一个人一生的重要影响。他所有的小说都是悲剧,主人公或疯或死,都与他偏执的内心有关。我们多数人,何尝又不是某些方面的偏执狂呢。

  喜欢上野夫是因为之前看过《江上的母亲》,后来一发不可收拾的越来越喜欢他的文字。发现他虽然经历过许多不公和悲剧,却始终心存感恩和爱。很多人在网上已经看过他写得文章,但还是愿意去购买,他觉得是这个社会对他的鼓励,是无数善良的人对他的一种肯定、一种支持。他的态度或许正和麦家的相反,反对把苦难变成一种阴影,让自己活在阴影之下,还将阴影扩散给别人。他将自己没有变恶的原因归于天性中没有太多恶,后天受到较好的教化,结识了很多善良的人。他也是如此践行的,各种场合见他,总是出奇的平和。

  特别是当主持人问野夫,你觉得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他毫无顾忌的说,其实他今天的生活状态就非常理想,他自由地在这个世界来去,无论在各个城市、各个农村,甚至各个国家,自由的行走,不为衣食发愁,靠自己的劳动为自己的生活买单,过着最享受的生活。到不同的地方度假写作,结识各种朋友,喝各种各样的酒,他觉得非常美好。我们能从他的表述里,看出他对生活极其的热爱与满足。这是我为数不多看到的,非常满意自己生活状态的人之一。

  而我们,又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克服这个时代呢。

  《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编辑推荐

  中国*敢言知识分子陈丹青,携手野夫、齐邦媛、蒋方舟等各界文化精英集体发声。

  浮躁时代下,我们的灵魂何处安放?

  从“五四”到当今,从大陆到两岸三地,从农村到城市,从中国到世界。一群“大时代”的亲历者,用他们的冷暖人生,观察和思考中国的未来。

  有人质疑,有人妥协,但总有那么一群人挣扎出来,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克服”时代,又回应时代。

  既有对历史史料的还原,又有对社会改革的冷峻思辨;既有对时代发展的急切呼喊,又有对当下急剧发展的忧虑和担心。他们以睿智的文字为时代把脉,用尖锐的思想为中国呐喊!

  如果本书能唤起你一点想象世界和他人的能力,让你知道还有人这样思索时代、审视时代,进而生出些悲悯心、反省心、进取心,便是我们的幸运。

  《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内容推荐

  时代高歌猛进,却并不全然美好。面对这个浮躁而迷茫的世界,我们质疑,我们妥协,但总有那么一群人挣扎出来,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克服”时代,又回应时代。

  “这时代”毋宁说是“我时代”,他们的人生选择如此不同,但又彼此互为参照。与他们对话的记者、编辑,也都是80后和90后,在彼此“陌生化”的碰撞中,或许可以一窥时代的真实样貌。

  文学、文艺或许无用。我愿意把时代与文艺比作钢筋与花朵的关系,如果本书能唤起你一点想象世界和他人的能力,让你知道还有人这样思索时代、审视时代,进而生出些悲悯心、反省心、进取心,便是我们的幸运。

  莎士比亚说,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从事这样的行业,出这样的书,也是命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