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关于国庆节的思想汇报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4周年,身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我感触颇多。而且我是历史专业的,所以知道新中国克服了多少困难才走到今天这个繁荣的局面。国庆期间看了《建国大业》、脑子里出现了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那一刻时的画面。身为80后的我,没有亲临现场,但查阅了历史资料后才发现原来开国大典定在哪里也是当时争论的焦点。

  新中国成立之日要举行一个盛大的典礼,典礼上要巨型阅兵仪式,这个设想在1949年7月底就确定下来了。可是地点一直未定。在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的商量下有两套方案。

  第一套:地点选在市中心天安门广场;第二套方案:阅兵地点在市郊西苑机场。这两套方案分别标画了一张部队位置及行进路线图。这两套方案既有优点,也有缺点。阅兵式放在天安门,有利条件是显而易见的:地处北平市中心,届时领袖、军队和群众水乳交融,开国大典可以搞得轰轰烈烈,特别是天安门城楼就是现成的阅兵台,不必花费太多的力气,就可以让全体政协代表到天安门城楼进行检阅。并且,天安门周围街道四通八达,容易集中和疏散。

  但是,在天安门广场阅兵,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参加开国大典人员众多。当日城市交通至少要中断四个小时。当时长安街不够宽阔,没有经过拓宽,只能横排通过步兵十二路纵队。

  与天安门相比较,西苑机场的优势在于它有宽阔的机场跑道,没有阻碍交通的后顾之忧。而且在西苑机场举行阅兵式,已经取得成功的经验,1949年3月25日,华北军区为了欢迎党中央毛主席进入北平,已经举行过由一万余人观看的阅兵式。

  在这里举行的缺陷,首先是那里没有检阅台,临时搭建应付一些小的场面还可以,举行将有数十万人参加的开国大典就不行了,如果要搭建天安门城楼那样气势雄壮的检阅台,所费工程之大,投资钱财之多,在当时都是很难办到的。

  对于两者方案,本人倾向于第一套,可周恩来总理直到据开国大典只有一天最终决定用第一套方案。

  这座矗立于北平城中央的巍峨壮丽的古代阁楼,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远,受命于天”之意。它建于明永乐十五年。毁于兵火后。清顺治八年重建后称天安门。它是旧皇城的正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天安门城楼,从广场整体布局上看,大有“横空出世”之象。从天安门广场上放眼眺望,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熠熠生辉,显得无与伦比的庄严、雄伟。实际上,明清两朝,广场上的所有建筑,都是作为这一主体建筑的陪衬而建筑的,这就是为 什么看上去天安门城楼气势非凡的原因。不管是外观还是内在,它都为人所惊叹,天安门还是明清两代帝王从事重要活动的地方之一,其最重要的活动就是“金凤颁诏”,每逢冬至到天坛祭天,夏至到地坛祭地,以及皇帝大婚和出兵亲征等隆重典礼,都要从天安门出入。

  天安门,这座封建时代北京城的最高建筑,即将消失它作为封建皇权的所有痕迹,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举行将赋予它全新的意义。使它从此拥有崭新的时空。

  《建国大业》的公映讲述了1949年前开国前的那一段历史,那是一段留在历史课本最显眼处,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有特殊意义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