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文化内涵很大程度上未被发掘;
受众对旅游对象的要求日益多元化、深层化;
旅游资源同质化严重,竞争对手崛起。
桂林市不仅是中国重点风景游览城市,又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期是广西、桂东北的政治、军事中心和重要经济都市。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桂林有了巨大的发展,美丽、古老的桂林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生机。
桂林有奇山、秀水、异洞、美石,它们交相辉映,构成了举世无双的桂林山水,不可替代,古往今来,令人倾倒。然而,在很大程度上,游客们所熟知的都只是桂林山水的自然环境资源的佳处,而对桂林山水其本身的文化内涵和依托于桂林山水的一系列的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文化(这些将在下文详细分析)。而另一方面,游客对旅游对象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在旅游过程当中能够享受到更为丰富的、更深层次的东西。再者,全国旅游业随改革开放大流蓬勃兴起,竞争对手实力日益增强。这种种因素都要求以桂林山水为主的桂林旅游业不得不寻求长远的发展道路。
目的
挖掘桂林山水的文化、历史内涵;
将桂林山水打造成更易为现代人接受的旅游胜地。
桂林山水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首先要作为旅游资源的新兴部分来进行挖掘,以达到资源的更好利用。另外,应消费者的需求,也要对其文化内涵发掘。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对桂林山水的文化内涵发掘,将桂林打造成更能为人们接受的旅游胜地,并以此达到先竞争对手一步而得到长远发展。
主体分析(介绍)
整体介绍
桂林山水,北起兴安,南到阳朔总共100多公里。由于石灰岩地形发育,地下水潜蚀,地壳变动,以至桂林诸山皆如平地拔起,奇峰罗列,犹如玉笋、翠屏、巨象、驼峰等,形态万千,景色秀丽。山多岩洞,洞内石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组成各种景物,奇态异状,琳琅满目。洞景山色,耐人玩赏。有独秀峰、叠彩山、泭波山、象鼻山、南溪山、芦笛岩、七星岩等名胜。漓江是桂林的主要河流,由东北向东南,与西来的阳江相汇合,流水清澈,游鱼可数,像玉带般旋绕城区。桂林至阳朔沿江一带、群山峭拔,绿水萦回,青山浮水,景色清幽,构成长达百里的美丽图画。
除了上面说到的自然景物外,桂林山水自古为迁客骚人所赞颂,形成了其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如韩愈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艺术地描绘了桂林山水。在唐开元年间,张九龄任桂州都督,为桂林山水中的漓江写下了第一首赞颂诗,有“奇峰岌前转,茂树隈中积”句。南宋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称赞:“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而他在桂林的岩洞中就有题刻11件,并创作了65首赞颂桂林山水的诗,全收在《石湖居士诗集》中。南宋嘉泰元年(1201),王正功在《桂林鹿鸣宴诗》中正式吟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千古名句。所谓人杰地灵,桂林山水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还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历史文化名人。在隋唐时期,桂林就出现了曹邺、曹唐、王元和翁宏等以诗闻名的人物,到清代有名臣陈继昌、陈宏谋。近代有词学造诣极深的王鹏运、况周颐,海内推为“临桂词派”(注:临桂县城现已规划为桂林市西城区),与朱祖谋、郑焯并誉为清末词学四大家。另外还有哲学家梁漱溟,以及李天佑、马君武、蒋翊武、李宗仁等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