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就业先进个人典型事迹

  我叫杨维成,今上48岁,原来是辽阳市良种厂职工,XX年在经济济体制改革的浪潮下,由一个衣食无忧,捧着铁饭碗的在职职工变成了一名失业人员。

  身份的转变,仅是表面现象,它给我带来的是思想观念和生存能力的一次挑战。为此,在那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心情烦躁、苦闷,充满了不平衡感,感到心灰意冷。想当初,自己在企业也是个生产技术骨干,多年来奖状能挂满半墙,为什么会突然下岗?心里觉得很不平衡,出门总是躲着人,生怕见到熟人,好象干了什么丢面子的事,三天两头总是往厂子里跑,总希望能再回到原工作岗位上,也曾托关系走后门想找个体面的工作,支撑起家庭的一片天,可是自己年纪大,又缺少社会需要的新技术,找工作四处碰壁,家里的孩子正在读书,处处都需要用钱,想做生意又没有本钱,这可怎么办呢?正在我一筹莫展的时侯,社区干部走访来到我的家中,得知了我目前的思想和生活状况,积极的做我的思想工作,安慰鼓励我,并积极的帮我联系工作岗位。我先后做过劳务市场零工,做过看门人,可收入实在是偏低,很难维持家庭正常开销,生活的窘迫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堂堂七尺男儿,竟然不能让家人过上生活的幸福,我时常责备自己。但是我不能消极,不能倒下,因为我是家里的顶梁柱,我不甘心,我要在逆境中振作起来,一定要重新闯出一条再就业之路。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我认真总结了以往的失败教训,结合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对再就业先进人物事迹的报道,我从中受到启发和鼓舞,不能等不能靠,只要自己认真学,年纪大了照样可以学一门技术和手艺,只有自己掌握一项技能,就不怕找不到工作和饭碗。我要自己找条路,这时社区干部又主动上门来了,她们很热心的指点我去太子河区劳动就业局培训班报了名,通过认真考虑并结合自己的情况,我报了烹饪培训班,从采购进料、制作工艺等基础入手,我也象个小学生一样认认真真的听课记笔记,将老师课上讲的要点难点都认真的记了下来,回家后亲自下厨试验,反复操作,让家人朋友品尝,并征求他们的意见。通过实践,我的厨艺有了很大的提高,经过两个月的学习,我基本上掌握了一些炒菜和面食制作的要点,我对自己的再就业之路充满了信心。

  有了一技之长,我不想给别人打工,我想自己开一个省资金的小吃部,我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我家兄弟四人,下岗的有三人,他们都愿意和我一起干。经过家庭会议,决定利用我父母的门房,三人相互扶持,集资开一家小吃部,既方便了周围的居民,也能够为自己取得收入。在亲戚朋友的支持和祝贺声中,“满意小吃部”于XX年12月开业了。

  万事开头难,给别人打工难,自己做生意更不是一帆风顺容易的,光有热情、美好的愿望也不是就能实现的。开饭店也需要逐渐摸索经验,否则就要干吃亏,比如刚开始有一次,我去菜市场采购猪肉,因为缺乏经验,结果回家后才发现买的是注过水的猪肉,菜上桌后,味道不好,客人很不满意,说和“满意小吃部”的牌子不符,说的我满脸羞愧,类似的例子还出现在购菜和购鱼过程中,还有就是有时候烧菜的火候不够,客人吃的也不满意,没有多少回头客。再加上同行业之间竞争的厉害,小吃部开业一个月,我不仅没有挣到钱,还亏损400多元,当时我嘴边一下子起了很多火泡。痛定思痛,我们兄弟三个坐下来,认真分析原因最后得出了几点教训:一是经验不足,原料关没有把握好,要虚心地向有经验的人学习;二是手艺不过关;三是要诚实,树立信誉;四是同行业之间竞争力大。为此,我经常向有经验的同行学习,有时还托熟人到大饭店去学习抄菜的手艺,苦练厨艺,从刀工、火候、色、香、味着手学习别人的手法,下功夫,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味,并研究出了几个特色菜,增加了菜色品种。都说同行是冤家,但我不那样想,经常和同行之间砌搓,自己既学到了手艺,也帮助了别人。我为了树立信誉,凭良心做生意,从不坑人,进的食物原料全选好的,既保证顾客的身体健康,价格又十分合理,真正做到了“物美价廉”,一来二去,顾客越来越满意,回头客也越来越多,生意也一天天好了起来。一次,一位客人吃过饭后,由于走的勿忙将手提包遗忘在小吃部,当时他没有发觉。我发现后想客人一定非常着急,无奈中打开了手提包想找到那位客人联系方式,结果发现包内有现金多元和各种票据。急人所急,我按包中名片上的电话号码打过去,这位客人正在着急,接到电话后非常激动,迅速打车返回,握着我的手连连称谢,并拿出200元钱要酬谢我,被我拒绝。我认为,做人要诚实守信,做生意也要诚实守信,这不仅是“八荣八耻”的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努力付出,才能摘取丰硕的果实。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