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定理”探究式教学设计

“动量定理”探究式--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洛阳中学 耿宜宏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引导→探究”模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在教师合理、有效的引导下进行高效率学习,以充分体现探究的过程和实现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为此本人在下面的三方面进行了尝试。

1.变演示实验为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教材上“鸡蛋落地不破”为课堂演示实验,本人在教学中将其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课前设计各种不同的方法举行“鸡蛋落地不破,看谁举得高”设计比赛,在课堂上演示。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2.设计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中在讲完“动量定理”时,让学生动手做这样一个小实验,如:课本上提到的“缓冲装置的模拟”,以加深对动量定理的理解。本人在教学过程的一开始就让同学两人一组做实验:“在课桌边上放一张纸,再在纸上放一块橡皮(或钢笔套),请同学做一个实验,把纸从橡皮(或钢笔套)下拉出,但不能把橡皮(或钢笔套)拉落下。边做边思考,怎样做才能完成这个实验,谈一谈自己的感受。”通过实践,充分体验纸对橡皮(或钢笔套)摩擦力的作用时间对其运动状态改变的影响。

3.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感受和体验动量定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

二、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思考题:一个质量为60g的鸡蛋,从3m高处落到水泥地面上,要求着地后完整无损。请你设计一种可行的方案,并能演示。其理论依据是什么?能否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加以论证呢?

三、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会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2)思想教育: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

(3)能力培养: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四、重点与难点

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动量、冲量的方向问题,是使用动量定理的难点。

五、教具

鸡蛋,沙,橡胶锤,铁锤,细线,橡皮筋,小铁球,铁架台,宽约2cm,长约20cm的纸条,橡皮一块和投影片等。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题。

以10m/s的速度运动的球,能不能用头去顶?(足球,就能去顶;铅球,则不能。)

质量为20g的小物体运动过来,能不能用手去接?

(速度小,就能去接。速度大,如子弹,就不能。)

动量决定于物体质量m与速度v的乘积。

板书:p=mv

有人说动量大的不能接,动量小的能接。还有人说如果是质量不太大,速度又不太快的物体就敢接了。那么如果是50g的鸡蛋以5m/s的进度向你飞来,你敢接吗?

(头接鸡蛋时要用力,作用力大时,头对鸡蛋有作用冲量作用,鸡蛋会破的。)

板书:i=ft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讨论冲量与动量的关系,进一步探索其答案。

(二)做中学探究物理规律。

师:请同学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投影片1】

一个质量为60g的鸡蛋,从3m高处落到水泥地面上,要求着地后完整无损。请你设计一种可行的方案。理论依据是什么?能否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加以论证呢?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