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女儿的信》心理渗透课教案

2018-09-15
  整体感知:
  本文意在告诉女儿生活中一个严肃而又不可回避的问题——什么是爱情,为了讲清这个问题,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精心设计了一个故事。故事的本身并不费解,耐人寻味的是故事背后的寓意,读懂了它的寓意,也就明白了作者对爱情的理解: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因此,在讲授本文时,首先要让学生把握作者的爱情观。其次,通过对课文的探讨及对所搜集材料的整理,启发学生去树立一个健康向上的爱情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理解要求掌握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2.理解故事的寓意。
  3.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
  1.本文由于采用故事的形式去阐释道理,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同时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爱情等问题比较好奇和敏感,因而比较感兴趣。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去教学,让学生积极大胆地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进一步养成有感情朗读课文的习惯,提高其朗读感知能力。
  3.继续学习在语境中领会语句含义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复述法、讨论法、合作法、探究法。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繁衍勃然大怒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繁殖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课时数: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梁祝》名曲,引入情境)同学们,一曲悠扬缠绵的《梁祝》将我们带入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当中。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到底什么是爱情呢?一位小女孩问他的父亲,没有暴跳如雷,没有勃然大怒,她的父亲写了一封意味深长的回信给女儿,那么这封信中父亲到底是怎样诠释爱情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检查预习:
  1.生字词练习
  2.关于作者
  多媒体展示资料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著。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