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读后感

  众所周知,即便是未品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作者曹雪芹“呕心沥血,批阅十年,增删五次”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上高中那年,我曾读过这本书,当时只是懵懵懂懂的,不知所谓,人物都理不清出,只知道《红楼梦》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赞颂了自由爱情,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矛盾生活解释了封建社会由兴到衰的必然规律。今天,当我们再次接触到《红楼梦》时,尤其是听了老师讲解的《红楼艺术人生》后,才明白:宁府、荣府的兴衰其实就是整个社会的兴衰的缩影!但两府的兴衰是以物是人非,才子佳人的消逝或归隐为结局的,给人一种分外的伤感!

  如今,老师的每一句话都回旋于脑海中,正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本次课中,让我刹时懂得了很多,深入了解了很多,收获甚多。

  《红楼梦》不仅仅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从“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屋”的惊天巨变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在这样的一个封建社会,大观园中男男女女们都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虽然林黛玉琴棋书画无所不精,才情气质人人赞,可到头来,年纪轻轻就郁郁而终;薛宝钗凡事稳重,识大体,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原是金玉良缘,可偏偏只念木石前盟,可叹端娴处子,到底是误终生;迎春才貌双全,可叹却遇中山狼,一味骄奢淫荡,叹芳魂艳质,一载去悠悠才情万种的红楼儿女们散的散,去的去,曾经的繁华人生如一场梦!它不单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在暗示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在人物赏析中,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作为角儿,其是曹雪芹笔下所同情悼惜的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敢于反叛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所拥护封建礼教而难逃其压迫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概括其特点,用“凄美”二字足已。“凄”主要表现在林黛玉的身世凄凉、纤弱多病,“美”主要表现在外在、内涵、艺术这几方面,两者相加则构成了林黛玉“凄美”的悲剧形象。记得初次见到黛玉,作者并未直接着墨描绘其的美,而是借用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突出其绝世美丽。心直口快的王熙凤一见黛玉便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而在贾宝玉眼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时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千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好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林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之凄美。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从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贾宝玉是个又奇又俗的人物,“叛逆”则是他的性格。其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厌恶封建仕途道路,尖刻的嘲讽那些热衷仕途之人,称他们是“沽名钓誉”之徒,他一反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人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丑逼人。”在这种骇世惊俗的思想指导下,宝玉终日在内帏厮混,并钟爱和怜悯女孩子,钟爱她们的美丽、纯洁、洋溢的生气、过人的才智,怜悯她们的不幸遭遇,怜悯其将嫁与浊臭的男子,失去了她们的圣洁之美。宝玉曾道:“女子出嫁前为珍珠,嫁人后便失去光芒成了死珠。”其种种叛逆思想,当然被封建正统人物视为“草莽”。在他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是与林黛玉的真心相爱,互为知己,但在贾母等人的安排下,被迫与薛宝钗成亲,最终因双方思想不同,且无法忘怀精神上的伴侣林黛玉,婚后不久,便出家当和尚了。不幸的相恋,不幸的婚姻,一方面开始于叛逆的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因此,有人说过:贾宝玉这个形象所体现的是初步民主平等思想,但毕竟,他的思想还是有一点狭隘的,例如,他不敢与封建制度彻底的决裂;他从来就不敢和封建家长正面发生冲突,对抗比较消极;当他苦于找不到思想出路时,就产生了想死的念头,想“化灰化烟”的虚无空幻的思想。这便是贾宝玉。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