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了解听你说话的人

2020-11-05

  美国总统林肯说过:“当我准备发言时总会花三分之二的时间考虑听众想听什么,而只用三分之一的时间考虑我想说什么。”我们都知道打仗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任何一种演讲,其成功的关键都在于听众对演讲的接受。因此,演讲者必须了解在接受演讲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听众心理特征和听众构成成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如何了解听你说话的人,欢迎借鉴参考。

  听众心理特征分析

  当许多人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群体时,人们的心理状态较之独处时会有一些明显的变化。下面就是几种听众接受演讲信息时的主要心理特征:

  集体行为中的感染力量

  “感染”指的是感情或行为从一群人中的一个参加者蔓延到另一个参加者。一个头脑冷静而理智的人,一旦进入某一规模的群体之中,常常会放弃平常抑制自身行为的社会准则,而与集体中的其他成员相互刺激并产生强烈的情绪和行为上的反应。即集体中的个体成员对任何种类的情绪暗示都易于接受,进而他会像周围的人那样行动。政治信仰者的狂热,足球迷的骚乱,“追星族”的疯狂,都表现了集体行为中感染的力量及其后果。

  演讲中,也往往出现少数人笑,众人皆笑;少数人鼓掌,众人皆鼓掌;少数人打哈欠,众人皆有睡意的现象。善于演讲的人都会控制、调节听众的情绪,能把握演讲成败的关键时机。他们能适时煽动起听众的热情,把演讲推向高潮;也能及时发现听众的不耐烦情绪,以主动出击的方式控制消极情绪的蔓延。

  抓住有限的注意力

  实验报告显示,人类注意力的持续时间非常有限。以一个单位对象为标准,人类注意力持续时间大约只有3秒到24秒。人的大脑时刻准备接受新的刺激。演讲实践也表明,听众很难聚精会神倾听一个冗长的演讲。因此,演讲者应有意识地制造演讲内容的起伏跌宕,适时变换语调和节奏,以保证能够持续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自我中心的功利目的

  某些演讲失败,并不完全是演讲者缺乏足够的准备,而是听众对与己无关的演讲缺乏兴趣。这在某些形式主义的讲话场合中十分常见。听众往往考虑那些与他们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例如,晋升职务、调整工资、分配工作等话题总是比计划生育、人口普查、道德教育等话题更引人关注。因此,演讲者应充分注意听众的兴趣和利益,不论何种类型的演讲,应从听众角度精心选择和设计时间的分配、疑难问题的解答、精神上的娱乐和放松等内容,使其能满足听众“自我中心”的需求。

  听众的态度

  听众对演讲的内容可能持反对的态度,也可能持支持的态度,针对这两种情况的演讲技巧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听众持反对的态度,演讲者就要从与听众态度相同的地方谈起,首先找到一个共同点。例如:20xx年我们国家发生了非典,这对于大多数公司和企业来说都是非常大的灾难和损失,如果你作为企业负责人要在员工大会上宣布每个人工资下调30%。你如果这样讲效果可能会更好些:各位员工,当初你们进公司大多数都是我招聘来的,可以说我看着你们一个个不断成熟进步,由刚开始的生疏到现在的熟练,由过去的普通工人到现在大部分人都成了公司骨干,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自从你们来了之后,我们公司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品质量提高了,市场打开了,经济效益翻了几番,还建立了全国性的销售网络。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与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团结一心是分不开的。

  可是,今年我们国家发生了非典这一灾难事件,我们国家、我们公司都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几个月我们公司几乎没有任何资金进账,而每天的开支还很大,这样下去对我们公司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也是我们公司面临的一个难关。我相信这只是暂时的,渡过这个难关,我们企业就会有很大的发展。但是,怎样渡过这个难关呢?我相信只要我们像过去一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就一定能渡过难关。所以我提议从我开始,从明天起,每个人工资下调30%,等企业恢复了生产,经济效益好了,再给大家把损失补回来,好吗?

  这个时候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能接受。但如果你一开始就讲每个人工资下调30%,可能大家就很难把你的话听下去了。

  相反,如果听众的态度是支持的,那么你就直截了当地首先把他们支持的讲出来。如从今天起每个人工资上调30%,这就要先讲,再讲从明天开始每个人工作时间延长一小时,每周六加班一天。这样大家就比较容易接受。但如果先讲加班,可能大家就不愿意再听下去了,效果当然截然相反。

  听众成分分析

  一场具体的演讲,还必须事先了解听众的构成,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演讲材料、演讲技巧、演讲风格的准备。

  从参加演讲会的目的来看,听众大致可分为以下6种类型:

  (1)不得不来 工作报告、经验交流、各种庆典的会场上,有相当一部分听众是由于纪律约束或出于礼貌而不得不来的。这类听众对演讲内容不甚关心,演讲过程中心不在焉,态度冷漠。要征服这类听众,演讲者必须具有高超的演讲技巧。

  (2)求知而来 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听众会自觉选择那些能满足自己求知欲的演讲。学术讲座、技术辅导、国外见闻等演讲能够吸引大批听众的原因正是因为这些演讲满足了听众的求知欲望。此类演讲只要内容充实,条理清晰,听众一般不会过于挑剔演讲技巧。

  (3)娱乐而来 青年人喜欢演讲比赛,是因为演讲场上充满了激烈的竞争和热烈的气氛,具有一定的娱乐性。仅仅“看热闹”这一条理由就已经能够吸引许多热心的听众。不过,在为娱乐而来的听众的潜意识中,还有一些听众隐藏着他们对高水平演讲者的崇拜和学习演讲的欲望,这是一批优秀的听众。

  (4)存疑而来 听众对自己渴望了解的演讲话题总是抱着极大的兴趣。例如,调整工资、保健问答、产品介绍等演讲,如果关系到听众的切身利益,听众会十分主动地参与到演讲交流过程中来。此类听众只要求演讲者把演讲内容交代清楚,他们对演讲者的身份、地位和演讲水平不会有苛刻的要求。

  (5)慕名而来 一般群众对各类名人都怀有一种敬仰、钦慕之心。因此,当著名政治家、科学家、演讲家、体育明星、影视明星等发表演讲时,往往有大批听众慕名前往。此类听众大多是为了一睹名人风采,他们一般不太计较演讲水平的高低。同时,潜在的崇拜,往往使名人们的演讲在听众中激起异乎寻常的热烈反响。

  (6)捧场而来 在某些演讲、特别是命题演讲比赛中,往往有一些演讲者的同学、同事和亲属前来助威和捧场。这类听众的人数虽少,但在渲染演讲会场气氛、调动其他听众情绪方面却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演讲比赛和体育比赛一样,东道主往往因“地利人和”而占据优势地位,其主要原因是拥有自己的捧场者。

  听众对演讲内容了解程度

  以上仅仅分析了听众参加演讲会的目的。在演讲实践中,演讲者还可以从其他角度了解听众的成分构成并采取不同的演讲方案。如人数多寡、男女比例、职业差别、文化水平的高低等,都会影响到演讲方案的制订。下面列出从哪些方面着手去了解听众,以便更有利于设计能够与听众产生共鸣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1.身份地位;

  2.年龄大小;

  3.男女比例;

  4.文化背景;

  5.文化水平;

  6.经济收入;

  7.听讲目的;

  8.了解程度;

  关于身份地位,比如说针对政府官员演讲,那么演讲风格就要力求稳重,切勿太过张扬;如果是针对企业界的人演讲,那么演讲风格就可以激情一些。再比如说针对搞技术的演讲,就要求严谨;如果是针对搞市场的人演讲,就可以夸张一些,张扬一些。

  关于年龄大小,如果是针对年龄大的人演讲,语速要尽量慢一些;如果是针对年轻人演讲,语速就可以稍微快一些。关于男女比例,比如说如果会场上女士很多,那么就要准备一些与女士相关的案例或故事,这样就不会让她们觉得被忽视。关于文化背景,比如有些民族的人是不吃肉或不吃鱼的,有些地方的人是忌讳别人说某些话的。那么在演讲的时候就要避免谈这些,等等。关于文化水平,针对文化水平低的听众,语言尽量通俗一点;针对文化水平高的听众,要讲得概括一些。关于经济收入,如果针对下岗职工讲你在什么地方消费特别显档次,那么他们就会很反感。关于程度,如果大家对我讲的东西一点都不了解,那么就从头、从概念部分讲起;如果大家对我讲的东西已经了解很多,那么我就跳过概念、跳过基础部分直接从深一层次的部分开始讲起……

  之所以要研究听众这么多信息,就是为了确保演讲更有针对性,更能够抓住听众。在这里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疑问,演讲是应该讲我们该讲的,还是应该讲听众爱听的?我也通常在各种演讲培训班问学员朋友这个问题。不妨大家也可以闭着眼睛想一想。我认为应该讲我们该讲的,但是用听众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讲,这样就达到完美统一。

  有一年,某市举行庆祝“六一儿童节”大会,参加会议的有幼儿园小朋友、小学生、家长、教师和干部。庆祝大会按照一般会议程序:领导致词、宣读表彰决定、颁奖、优秀教师和家长代表发言……整个会议只保持了不到半个小时的安静,小朋友们开始有的哭闹,有的满场跑动,会场一片混乱。市委领导大喊“安静”也无济于事。此时,轮到一个市长助理讲话。这位市长助理当即放弃了他准备好的讲话稿,带着小朋友们朗读起他即席创作的一首儿歌。等儿歌带读完,整个会场就在热烈而充满童趣的气氛中恢复了良好的秩序,这位市长助理无意中遵循了一条听众法则:当儿童与成人混杂在一个会场时,演讲者首先应对儿童说话。

  了解听众是一项十分严肃而又能够博得听众好感的准备工作。即使是成熟的演讲家,如果对听众缺乏必要的了解,也有可能导致演讲的失败。

  无论面对的演讲对象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要因对象而定。有些人做演讲很容易犯一种毛病,只讲自己感兴趣的事,不考虑听众的需要。这样纵然你的材料很丰富,也无异于“对牛弹琴”。

  在演讲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后,你可以用以下几个问题来检验自己的演讲是否准备得很充分。

  1、我设计了哪几种引人注意的开头?

  2、我有没有为自己写下一篇简明的介绍性提纲?

  3、如果有必要的话,我需要用到哪些辅助工具?

  4、我是否注意到了有助于树立我讲话信心的所有细节?

  5、我是否已经尽我所能地锤炼了语言并练习了讲话技巧?

  6、在我最后的总结中,我是否解释了我期望听众利用这些信息采取行动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