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捕鱼经历

2019-06-18

  我的捕鱼经历

  年逾五旬,健忘这个精灵便如影随形,一刻也摆脱不得。然而,儿时经历的一些事情却刻骨铭心,时时浮现于我的眼前。小时候在故乡看到的“撑索船”捕鱼留给我的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清晰的形象,便是最有力的明证!

  我看到的所谓“撑索船”捕鱼,其实就是内河里捕鱼船中的一种。它普通、轻便、灵活:一条三四米长两头“光膀”、中段装有竹质油漆拱棚的小船,船头右侧杵出去一根两米左右、直径有四五厘米的竹竿,上面系着四五条粗细与竹竿相仿、拖在水中的黑红色麻索,船上仅备一个罱泥网、一两把鱼叉,由船主人在船尾用竹篙慢慢撑船前进,凭麻索拖过后周围水面的不同反应来决定该采取何种缉鱼措施。“撑索船”的“怪名”由此而来。

  “撑索船”捕鱼尽管有着低成本、高效益,无污染、无噪声等诸多优点,但其也有局限性。比如,它由于右侧杵出去了那根长竹竿,这就对水面的宽度有一定的要求,即河道不能太窄,太窄了它就会影响其他船只的正常通行;若是把杵出的竹竿斜过来安放,自然要缩小麻索与河水的接触面,降低捕鱼效率。再如,它本身无污染、无噪声,也就要求所在的河流、湖泊无污染、无噪声。若是水污染严重,浑浊不清,即使麻索触动了鱼儿,也难以辨认清楚其躲藏到何处去了?若是河道上机器船“嘣嘣”“嘣嘣”不停往返,鱼儿还敢于在此觅食、散步、休闲吗?

  我的故乡在杭州东郊临平副城的运河镇,虽然处于水网地带,有京杭大运河自东向西穿过,但由于我家处在运河支流的村庄里, 那里河道极窄,两条稍大的正常船只相向而行通过时便要格外小心,岂容比常船横宽许多的“撑索船”在此施展绝技捕鱼呢?偶尔见到它,它也总是斜插着索竿匆匆而过。我小时候所欣赏到的“撑索船”大展宏图的精彩场面,那是在万寿高桥西偏南二公里,龙光桥向东四公里的塘津洋里。

  塘津洋因有东西向的钭弓港、北接京杭大运河、南连小林港——东南西北在此汇合,便形成了一个白茫茫一片水面的内河洋,水面十分壮观。当时,水上交通极少有机器船,绝大多数为摇橹船,伴之以少量帆船,可谓水清,港静,宛若瀛台仙境。这里经常是碧空如洗,波光粼粼,连欢快的鱼儿跃出水面又坠入水中的“咕咚”声都清晰可辨。如此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便成了“撑索船”大显身手的理想之处。我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去塘津洋边姑母家玩耍而领略到“撑索船”捕鱼的绝妙情景的。由于塘津洋有相当面积,因此在姑母家玩耍的日子里, 我有足够的时间去细品塘津洋的宽阔、清秀,以及在它胸怀里缓缓行驶的来往船只,尤其令我痴神的无疑是常会遇到的“撑索船”捕鱼的魔幻般镜头。每当正在优哉游哉撑篙前行的“撑索船”主人,突然发现拖在水中的某一条麻索触及了水中之物,且水面迅速冒起了一个个水泡,便断定鱼儿“中计”了,更能根据水泡的大孝形状和频率,准确区分清“中计”的是何种类型的鱼儿,其体积有多大,分量约摸有多重,即毫不犹豫地将竹篙插入河底,果断停住了船,麻利拿起罱泥网,对准还在不断冒着的水泡深处罱去。此时的鱼儿,兴许正思忖着:“刚才遇到凶猛同类的袭击了,自己这会儿已经进入安全区了,只要躲过这阵风声,便可平安无事,稍顷就能恢复在水中畅游、觅食的悠闲生活。”岂知它采取的只是鸵鸟政策,在明察秋毫、慧眼识珠的“撑索船”主人面前毫无用处!他这一罱网下去,不管是多大的黑鱼、鲤鱼、草鱼,还是稍小的鲫鱼、鳜鱼……都难逃“法网”,只能坐以待“杀”,后悔也就晚矣!若是船身不远处有堆较大又稠的水草,受惊的鱼儿即会钻进水草丛中避险,然而它依然只能藏头露尾,正好让船主人备下的鱼叉展示了神功,一叉“飞”去,正中惊魂未定之鱼!可想而知,“撑索船”出征之日,便是丰收之时。 作文700字

  如今,常常在我脑海中浮现出当年的此种场面时,不禁慨叹:天下竟有如此动作敏捷、优美、准确,富有艺术性的捕鱼方式!我也产生过这样的遐想: 目下故乡保留住了这种零能耗、零污染、零噪声、零饵料“四零”“绿色” 捕鱼方式吗?若是保留住了,我想相关方面只要对其加以总结、整理,然后推荐给国家有关部门向联合国有关机构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岂非囊中探物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