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布龙先进事迹介绍

2022-01-03

  尕布龙,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xx年1月31日,中央宣传部在中央电视台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时代楷模”尕布龙和燕振昌的先进事迹。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尕布龙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尕布龙人物生平

  尕布龙同志,11月出生于 青海省 海晏县一个牧民家庭。1950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1月在西北革命大学学习;1950年7月分配到 青海省 海晏县工作,先后任民政科副科长、县委统战部副部长;1954年10月任青海省河南县委书记处书记、副书记、副县长;1959年11月任青海省河南县委书记;1960年6月任青海省黄南州委副书记兼河南县委书记,并先后兼任河南县政协主席、县人民武装部政委等职务;1963年当选青海省委候补委员;1965年12月当选青海省贫下中农协会副主席;1967年4月受“文化大革命”冲击被停职,1970年2月分配到青海省黄南州革委会生产部工作;1970年7月任青海省畜牧兽医总站革委会主任;1971年2月任青海省委、省畜牧局局长;1977年12月任青海省委、省革委会副主任;1979年8月任青海省委、副省长;1983年2月任青海省副省长;1988年1月任第七届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93年3月不再担任省人大会副主任职务,20xx年7月退休。

  尕布龙同志是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青海省第五届、第七届人大代表。

  尕布龙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xx年10月8日凌晨4时50分在 西宁逝世,享年86岁。

尕布龙人物经历

  1.从牧羊人到省级领导干部

  时光倒流到二十世纪20xx年代中期秋后的一天,在 青海湖畔金银滩草原一个贫穷的蒙古族牧民家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这孩子长得天庭饱满.双目炯炯有神,邻居和亲戚们都说他有福气。但孩子的双亲并不指望他带来太大福气.只盼他不要生病,快点成长,将来早点拿起放羊鞭去放牧。

  这个孩子名叫尕布龙。

  尕布龙在草原上咩咩的羊叫声中长大。十多岁时就去山里放羊,十七八岁他己成为一个壮如牛犊的蒙古汉子。

  但是,他和草原上大多数牧民一样.在苦难中度日。他给牧主头人家放过羊.他被抓去当过民夫、干过苦力。但他勤劳朴实,正直豪爽.总爱在危难之中帮助别人,尤其当发生草原纠纷甚至械斗事件时,他总是不怕危险,出头调解.最终将激化的矛盾化解。于是金银滩草原上的牧人们都知道了尕布龙这个人。

  但苦难的日子似乎没有尽头,蒙藏牧民们每天都祈祷佛爷赐福。终于有一天.解放军来了,共产党来了。尕布龙很快明白了一个理:共产党是为穷苦人谋幸福的,他觉得眼前一片光明,不久便成为金银滩草原上第一个为政府干事的人。

  是党组织将他送到高等学校培养,使他有了文化,懂得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懂得了党的方针政策。他先后当过海晏县民政干事、统战部部长,继而又担任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县委书记、黄南州委副书记、省畜牧局局长、省委、副省长等领导职务。

  从他放下牧羊鞭走进党政机关、成为党的干部的那一天起,他就在心里对自己说,可不能忘记党的培养,忘记养育自己的草原和牧民群众啊!参加工作40多年来,在不同的领导岗位上,他总是小心、谨慎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和权力.生怕出什么差错。在他担任省级领导以后,更足从严要求自己。对下级.尤其对基层干部和群众从不摆官架子;对工作总是那么认真,认真得有时让下属都难以理解。每天工作至少达16个小时以上.今天的事决不会推到明天,尤其是关系群众利益的事情,他都会亲自过问,负责到底;能办到的,如果办不刊。他就会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在担任20xx年省级领导期间,他至少上千次下到全省各地的农牧区搞调查研究和工作指导,全省几乎每个乡村都留下了他的脚印。哪里发生雪灾,哪里出现疫情,哪里的农牧民群众闹饥荒.他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他下乡总是轻车简从,从不惊扰基层和群众。每次下乡前,除特殊情况外,他从不向当地党政领导打招呼,更不允许通知基层接待。而到每一个地方,他总是和秘书、司机 同居一屋,只要有一简普通房间、三张床就行。吃饭越简单越好.一般只要有面片、有农牧民日常喝的老茯茶就满足了。有时.为了不给基层干部和群众添麻烦.午饭只用开水泡馍馍就可以了。

  有一次尕布龙到大通县 桦林乡去检查工作,快到中午了。一位乡干部向另一位挤了一下眼睛,那位乡干部会意地去准备午饭。他发现后问;你们眼睛挤什么?乡干部答:我们准备了个尕羊,挤个眼睛就是让他们快去收拾。他听了,一下火了:你们这样挤眼睛,一年要挤掉多少只羊哩?说完起身执意要到附近饭馆自己去买饭。乡干部无奈,只得去做了一锅而片。

  还有一次去海北草原.州县领导得知尕布龙副省长要路经一个牧业点.就吩咐下面的人在哪里准备一下,接待他吃午饭,还特地宰了只羊。但当尕布龙几个人到那里时,负责接待的人尚未赶到.帐房前、锅灶边几个人正在忙碌着。他上前故意问:能不能给我们一点饭吃.我们都饿了。有人回答:不行,我们在等省长.这些吃的都是为他准备的。他又说:省长也吃不了这么多,你们就给我们一小块羊肉,给一点点面,我们自己揪点面片吃,行吗?那些人同意了。他就开始亲自做面片,做好了面片,等吃完后负责接待的人才赶到。当那些正在烧火做饭的人听说刚才做面片的人是尕省长时,顿时面面相觑,而尕布龙却开玩笑地说:没有什么,说不定你们做的面片还没有我做的香哩,不信,你们尝尝。于是引来了在场所有人的一阵爽朗笑声。

  也许有人不信,但却是事实。在几十年间,作为领导干部的尕布龙无数次下农村、跑牧区,无论在什么地方吃饭.他都要付钱,而且律律要付三个人的钱.一份是他个人的,另外是司机和秘书的。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子搞调查.中午在村干部家吃了一顿饭,他要付饭钱,村干部硬是不收。无奈之下.他也不再坚持.但车开出村头之后,他还是将算好的20元饭钱托人带了回去。他说,这不是一顿饭的小问题。战争年代.我们党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心一意为人民.才打下了 江山。现在搞现代化建设.更不能多吃多占老百姓的。多吃多占养成自然,就会败坏党风,丧失民心啊。

  在担任常务副省长和省人大常务副主任那些年,每当召开全省人代会时.是他最忙的时候。作为大会主要组织者之一.他一方面尽职尽责.为大会的顺利进行履行好领导职责;另一方面每天总是在四、五点钟起床.亲自到大会食堂和厨房为牧区来的牧民代表烧奶茶:用餐时问.他又亲自到饭厅为来自最基层的农牧民代表倒茶端饭。有人议论他有失身份.他却淡然一笑说:农牧民代表们长年累月在下面劳动,很辛苦,好不容易来省上一回。我作为他们的公仆侍候他们一回.也是应该的。在他看来,一个牧羊人和一个省级干部之间并没有大的区别.所不同的是,一个人手握着自己的放羊鞭.而另一个人手里握的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权力大小不同.但人是平等的。

  2.几十年如一日, 他用行动阐释公仆深情

  尕布龙说,权力来自百姓.只能服务于百姓,而不能以此谋取私利。多年来给他当过司机的杨杰说:尕省长对自己的亲属,对秘书、司机等身边工作人员的要求太严格了。秘书司机们从没有人借他的名义谋过私利;亲属当中没有一个人因他而沾过光,他也从来不让他们沾光。

  他有一个侄儿。通过自己努力考上了中专,工作后又通过自学考上了大专。由于工作出色,单位领导们研究,决定要提拔他当副处级干部。当他们为此请示时任副省长的尕布龙时.得到的回答却是:就因为他是尕布龙的亲侄子吗?不要提拔,还是让他搞业务.提拔的岗位留给别人。于是侄儿单位的领导就此作罢。

  那时,他已担任省级领导了.许多人劝他将家属转为城镇户口.他没表态:后来.当他升任为副省长后.有人提醒他将家里人迁到省城.给仍在老家放羊的女儿安排个工作.他还是没表态。直到现在.老伴已经去世了.女儿仍在老家放牧。

  尕蒙生.是尕布龙在上世纪60年代初担任河南县县委书记时领养的一个孤儿,并在他的呵护下上小学、读中学。文革时让尕蒙生上山下乡.后来在互助县一个偏远藏族乡参加工作。在尕布龙担任常务副省长期间.身边工作人员专门提出,不用他操心,帮助将尕蒙生调到省城工作。但他始终没答应。

  1985年前.每年春节期间.如无特殊情况.他总要回到 金银滩草原的老家去过-个特殊的年.将直系亲属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和已参加工作的晚辈召集在一起,自带干粮.为村上的乡亲们放牧一天,让忙碌了一年的乡亲们过个好年.还自备年货到贫困人家去拜年。每年每次当赶着羊群走向昔日曾放过牧的山坡时.他总会觉得心灵又得到了一次净化。

  但是,1985年之后.他却再也不能到牧区老家去放羊了。因为那年.青南高原遭受了特大雪灾.他作为全省救灾指挥部总指挥.在唐古拉山指挥部前线海拔5300米的高地上整整忙碌了一个星期.等他从山上撤下来时.脸色已变成紫色.呼吸极度困难.感冒引起的肺气肿险些要了他的命,他由此而落下了肺气肿的后遗症。此后只要到高海拔地区.他的肺气肿就会发作,就会使他面临生命危险。这些年他感到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但他却很少去住院治疗.万不得已的时候.他就去 医院开点药,到机关医务室打吊针.打针时宁可自己坐在凳子上,却总会把病床让给别人。

  不知百姓疾苦的人不配做人民公仆。他曾反复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强调。多少年来,不论处在什么位置.不论走到什么地方,在他心中。放在第一位的始终是普通百姓,关心群众疾苦是他生活中最主要的内容。凡是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为了那些来自农牧区的贫困群众.他的住宅几乎变成了患者的"住院部"和"招箱所"。他的家里没有沙发.没有象样的家具,只是在各屋里摆了十几张简易板床.每天都要接待少则七八位,多则几十个来自边远地区的农牧民群众。他们大多是因为贫困而住不起 医院或无钱看病的患者.而其中好多人都与他素不相识。但是几十年来,他始终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侍候他们,为他们管吃管住,甚至负担医药费。据曾给他当过他多年司机的杨杰、崔生满等介绍,30多年来,仅他们从尕省长家护送到 医院就诊的贫困农牧民患者就有7000多人,其中相当一些人在病重期间,尕省长曾亲自在他们病床前守护过。

  有一次,海南州一个藏族牧民的孩子患了急性脑膜炎,情急之下,这个牧民先把孩子干脆送到了尕布龙家里。因为在他心目中,尕布龙救不了孩子.孩子也就没救了。那天晚上,当孩子在9点被送到尕布龙家时,10分钟后就被送到 医院。在进行抢救的10个小时里,孩子一直昏迷不醒,尕布龙像守护亲孙子一直在抢救室外焦急地等待着,直到孩子转危为安时,他才悄然离去。事后,那个牧民感动得流着眼泪说:省长,是你救了我的孩子的命啊!而尕布龙却淡淡地说:是医生救了你孩子的命。

  他的工资虽比别人高出许多.但为了帮助更多的贫困农牧民.他对自己生活上的苛刻让人会感到他可怜、他寒碜:平时不敢多吃点肉,不敢多穿一件新衣服,但为了救助那些处于危机中的贫困农牧民群众,他却出手大方。为了他们.他那怕割下自己身上的肉都会舍得。他的工资由此而总不够花.生活极端简朴.直到现在,他仍然抽的是四、五块钱的劣质纸烟,蓝布中山外套已洗得发白.衬衣上打着补丁。

  那年,他任省人大副主任。一次到民和县 满坪乡扶贫点去检查工作。看见路边一个破旧的庄廓就走了进去.眼前的一切让他心痛:屋里一贫如洗,土炕上只有几片破旧毡。当他手握陈老汉那只枯干柴般的瘦手时,心里顿觉一阵酸楚。当晚,回到省城的他失眠了。第二天.任别人怎么劝说.他将家里新一点的6床被子全部捆好.放在轿车上,让司机给陈老汉送去。

  3.从省级领导到绿化“专业队长”

  青海西宁,青藏高原上的一座古城,古城被南北两架山合抱着。山高、坡陡、风大,植被少,气候常年呈干旱、半干旱状态。年降雨量只有360毫米,蒸发量却达到1763毫米。为了改变南北两山的生态环境.1989年.省上成立了西宁市。南北山绿化指挥部"。南北两山生态绿 化工程由此拉开了序幕.尕布龙正是在这个时候走上了治理南北两山生态环境、改善西宁人生活质量的历史舞台。

  1989年指挥部成立时.尕布龙担任顾问。1992年,66岁的尕布龙从省人大常务副主任的职位上退了下来,组织上让他担任两山绿化的专职常务副总指挥。从此,他把全部的心血都献给了这两架荒山。

  曾经有好心人劝他,你工作了几十年,为公家操劳了大半辈子.现在退休了,该好好过几年舒坦日子了。尕布龙回答:党把我从一个放羊娃培养成领导干部,组织信任我,让我把两山绿化好。我要一心为党的绿化事业再出最后一点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此,他全面负责两山的规划,具体实施水利设施的建设,带领民工修路、整地、育苗、栽树、浇水。南北两山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他的脚印。

  两山绿化初期,经过反复策划.他决定成立一个绿化专业队。专业队由他全面负责,并和农工们一起劳动,一起吃中午饭。所不同的是每天都比别人上班早.劳动却比别人多。农工们说,你过去当的是省级大官,现在负责个绿化专业队.连个生产队长都不如。尕布龙回答:那都一样,当过省长的人不见得能当好生产队长,这方面我还要向你学习哩。

  那年春天,一个很平常的日子.尕布龙早上7点就已在山上,等民工们上山时,老人已在那里干了快两个小时.挖树坑、扛树苗……他满身泥土.再加上那顶破草帽和那双旧帆布鞋。俨然是一个老农民。民工们见此情景。一个个跟着他紧张地劳动起来。中午,他和民工一起用工地上支起的大锅,熬老茯茶喝,吃自带的干粮。一直干到傍晚时分.天快黑的时候,他才站在山坡上用沙哑的声音喊:大家收工吧。喊声刚落,众人只见他那高大的身躯瘫倒在地上。他累倒了.有人为此流了泪,更多的人跑上去把他从山坡上抬了下来……

  有一次,他去二十里铺拉云杉苗子.早上6时就出了门,本想中午赶回指挥部吃午饭,可因修路堵车。早过了吃午饭的时候,苗木还没装好。饥饿难耐的他.跑到一个老乡家里想要点洋芋充充饥。可能是他满身泥土的样子令人生疑.竟被老乡没好气地给赶了出来。事后.那个老乡得知来他家讨饭的是原副省长尕布龙时,后悔得捶胸顿足。

  高原的春天,寒气仍然逼人.那是二月的一天,山里狂风大作。他本来就有点感冒,干了一天的活,累了,支持不住.就靠在苗圃的地埂上睡着了。收工时.人们才发现他不见了,便到处寻找。等找到时,他快被那大风裹卷而来的黄土给埋掉,身上、脸上、耳朵、鼻孔全是土。第二天,他感冒加重,脸色发青,肺气肿老病又复发了。司机小赵和为他做饭的活巴看他病得不轻,就劝他去住院治疗。他却在医务室打了吊针后,又来到山里带领他的专业队干活。

  如今,尕布龙十多年的辛劳已结成硕果:西宁南北两山昔日的荒山秃岭已绿树成荫,造林面积近4万亩.植树达3000多万株,成活率为80%.建成山地苗圃500多亩,旅游景点12处。20xx年.尕布龙被授予全国母亲河(波司登)奖,并获得奖金2万元,他将这笔钱悉数捐出。奖给了绿化南北两山的先进个人和单位。

  20xx年,尕布龙从南北山绿化指挥部副总指挥的岗位上正式退了下来.但他却不忍心放下那些亲手栽植的林木,每天仍然自带干粮,不要任何报酬.去看护山上的苗圃,仍然去和民工们一起劳动……。

尕布龙人物事迹

  1.十载义务劳动,汗水染绿荒山

  西宁市位于湟水河谷地,夹在光秃秃的南北两山中间。20xx年前,一旦刮起风来,两边荒山上的沙土横扫西宁,市民饱受风沙之苦。为了改善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美化西宁,1989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将西宁市四周的各个荒山绿化任务分片包干给省直机关各厅局。1992年,66岁的尕布龙从省人大会副主任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他还想为人民多干些事情,组织上就让他担任了西宁南北山绿化专职常务副总指挥,从此他一干就是20xx年。

  20xx年中,尕布龙泡在南北山林区的劳动日达3520天,而且每年大年初一至初三亲自上山值班,20xx年来从未间断。他每天早晨7点前就背着水壶和干粮步行上山,挖坑、栽树、浇水,中午靠在树上喝口开水,愿赦赦伞T谡?0年中,尕布龙没拿过一分钱的报酬。近4年来,绿化办公室给他补助2800元,他用这笔钱买了树苗栽到南北两山。在尕布龙带领下,各包干厅局认真负责,完成了绿化任务。目前,南北两山4.5万亩规划造林面积中,已完成造林3.75万亩,栽植乔木554万株、灌木2452万株,平均成活率达80%以上。修建水泵站35个,安装小流量高扬程水泵52台,装机容量5181千瓦,修建大小蓄水池158座,容量9975立方米,埋设主管道55.8公里,支管道115.5公里,保证了各绿化区林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记者在林区采访尕布龙。他说:“我本来是个放羊娃,是共产党把我培养成了一个省级领导干部,我不能躺在家里消磨时间,浪费生命。利用自己的晚年,我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

  2.家里办起“牧民店”,免费服务三十年

  西宁大部分市民和郊区农民,已经用上了煤气和电灶。但在省政府大院内的省级干部住宅楼里,只有尕布龙一户人家还烧着煤球炉子。6月22日,当记者来到他家采访时,上下两层复式楼里摆放着11张床铺,客厅里并排着4张陈旧的课桌,桌两旁摆着40把椅子,要不是看见来省城求医的8位藏族牧民正围桌吃饭,我们还误认为是个会议室。这就是尕布龙30年来操持的“牧民店”。

  1971年,尕布龙当选为中共青海省委,任省畜牧厅厅长。当年,省政府办公厅给他腾出一套省长住宅楼,但他决定不搬,仍住在畜牧厅家属院80平方米的4间平房里。这个家属院是50年代修建的,房子破旧潮湿,室内没有自来水,没有厕所,也没有暖气,他一住就是20xx年。省委书记两次动员他搬进省长楼,尕布龙都是那句话:“我在牧区当县委、州委领导近20xx年,找我的牧民很多,我会藏语和蒙语,可以给来省城求医、办事的藏、蒙族牧民当翻译。如果搬进省政府大院,大门口有岗哨,牧民找我就不方便了。”30年前,他把自己住的4间平房用土坯隔成了5间半,半间当自己的卧室,其余5间共搭了11张床。他用自己的工资购置被褥和羊毛毡,免费为来西宁治病、办事的牧民提供服务,成为闻名全省的“牧民店”。1988年,省政府办公楼和住宅区分开管理,住宅区不设岗哨,尕布龙才搬进了省长楼,同时把他的“牧民店”也搬了进去。

  凡是来“住店”的牧民,少则两三天,多则一半年,感觉就像住在自己的家中一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天棚乡的藏族牧民旦增夫妇患肺病,想到西宁治疗,因家中困难,害怕付不起住宿费,不敢来西宁。他们打听到尕布龙家有个“牧民店”,就于去年2月住了进来。在8个月的治疗期间,尕布龙亲自给他们联系医院,找医生,钱不够时主动垫付。夫妻俩肺病痊愈返回草原时,流着眼泪对尕布龙说:“我们一辈子忘不了您的恩情。”尕布龙说:“我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为你们干点事应该的。”

  跟尕布龙干了10多年农村牧区工作的原建设厅厅长简顺生告诉记者:尕布龙家的“牧民店”里,几乎天天有人,多则30人,少则三五人。为了让来治病的牧民们及时熬中药,他家常年生煤炉子,每月尕布龙用自己的工资给“牧民店”买300斤面粉,每年要买6吨煤,每天要做5锅面条。尕布龙和他们一起吃大锅饭,从来不单独开灶。当我们问起30年来“牧民店”里共住过多少人次时,尕布龙说:“我自己也搞不清住过多少人,大部分人的名字我都叫不上,人民养育了我一辈子,现在有条件了就应该为他们尽点责任。”

  3.从政为民五十秋,女儿至今执牧鞭

  尕布龙1949年参加工作,1952年加入共产党,在副省级的领导岗位干了20xx年,记不清他为多少人批示办过招工、招干手续,给多少人办过农转非户口,但就是没有给自己亲属办过一件转户口的事。如今,他的老伴华毛、女儿格格丽、女婿生格和3个外孙还都是农村户口。

  了解到这个线索后,我们到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拖勒景乡永丰村采访了尕布龙在牧区的家。在这个副省级干部的家里看不到任何比本村牧民特殊的地方。住的仍然是20xx年前盖的5间土坯房;3把人造革面的椅子,其中一把还打了3个小补丁。家里最值钱的东西是今年新添置的一台电冰箱,全家人仍过着牧民的生活。

  村干部告诉记者,30多年前尕布龙在黄南州任县委书记时,妻子华毛是全村的劳动模范。有一次,她在生产队牛场挤奶,被受惊的牦牛踏伤了腰骨,成了半瘫痪,家务的担子全落到正在上学的格格丽身上。为了接替阿妈放牛,同时照料阿妈,她主动退了学,拿起了牧羊鞭。前几年,很多村民看到格格丽全家当牧民,就劝她:“你阿爸是副省长,身边又没有家里人,随便找个理由,可以解决户口,进城工作,你小两口为啥还舍不得放下牧羊鞭?”格格丽总是说:“阿爸经常教育我们,要热爱草原,建设牧区,虽然牧区自然条件艰苦,总要有人来建设。如果牧民都进城,草原建设、畜牧业生产由谁来发展?”

  尕布龙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淳朴、勤劳的高贵品格,每年春夏,他还是天天迎着那初升的太阳,上山,下山,种树不止……

  20xx年1月31日,中央宣传部在中央电视台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时代楷模”尕布龙和燕振昌的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