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民情日记

2021-02-20

  9月8日 多云

  9月3日-8日,市委蓝绍敏书记利用六天五晚的时间,深入泗阳县卢集镇谷嘴村开展“三解三促”驻点调研,与低收入农户同吃同住、亲切交谈,通过“户户到”的形式深入了解贫困地区、低收入农户的真实情况。蓝书记的5篇民情日记,客观反映了贫困地区的发展现状和低收入农户的所思所盼所愿,特别是蓝书记对当前脱贫攻坚的思考,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

  泗洪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脱贫难度大,全省六大重点扶贫区域有西南岗、成子湖两个片区在泗洪。为了更加深入地摸清我县贫困地区和低收入农户的真实情况,我县从9月8日开始,集中利用三天的时间,组织县党政班子成员深入西南岗、成子湖两大片区,每人选定一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采取低收入农户“户户到”的形式,开展“三解三促”驻点调研。

  这次驻点调研,我选择在龙集镇杨邵村。龙集镇是成子湖片区最偏远的乡镇,杨邵村又是龙集镇低收入农户比例的村,在全县79个省定经济薄弱村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我想,通过在这个村的驻点调研,更有利于全面客观地了解成子湖片区真正穷在哪,促进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真正难在哪。

  到杨邵村后,村支部书记邵家华拿出了村里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的花名册,全村836户、3038人中,低收入农户就有291户、813人,比例分别高达34.8%和26.8%。我们对照低收入农户花名册,逐户登门了解情况。到的第一户是低保户高学亮家。老高今年72岁,老俩口眼睛都不太好,大儿子患有精神疾病,小儿子也于近年做过一次手术,一大家子生活十分窘迫。看着老高家破败的房子,我很心忧。一个下午走下来,像老高家一样的房子比比皆是,村子里没有像样的路,环境脏乱差。农村真的很穷,农民真的很苦,如果不改变这种落后的面貌、不改善群众的生活,哪里还有底气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下午走访的36户低收入农户基本情况看,其中像老高家一样因病或因残致贫的就有13户,还有6户因交通事故、安全事故等意外灾害导致贫困。通过与支部书记邵家华交流了解到,杨邵村因病、因残、因灾致贫的有213户,占全村低收入农户的73.2%、占全村总户数的25.5%。再从县扶贫办事先提供的统计数据看,因病、因残、因灾致贫在全县特别是西南岗、成子湖两大片区有着一定的普遍性。对这些低收入农户实施帮扶救助固然必要,但如何防止类似贫困现象的发生也显得十分重要。正如老高说的那样,如果早些及时治疗,当时眼睛也许还有希望。还有,一些患上高血压、糖尿病的村民,与农村环境差以及平时高盐多油的不健康饮食习惯都有着很大的关系。

  到贫困户高亚陆家里时,只有他的小女儿在家。小姑娘今年考上了扬州的一所职大,在她的话语间透露出对未来的憧憬。但谈到姐姐也在上大学、弟弟正在上初中时,小姑娘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担忧。一个家庭供着三个孩子上学,压力可想而知。还有唐献军家,常年以捕鱼为生,小家庭生活本来也还不错,但自从女儿上了上海师范大学以后,每年近三万元的开支压得家里透不过气来。像高亚陆、唐献军这样的家庭还有好几户,基本上都因为孩子上学借了债,因学致贫问题在农村还相当突出,必须下大气力解决。

  陶其银夫妻都是残疾人,家里养了20xx多只蛋鸡,为此也借了五、六万元的债。加上遭遇禽流感,现在勉强维持都很艰难。听到我与村支书记商量如何帮助他们协调小额扶贫贷款时,陶其银妻子脸上充满了期待。我想,推进“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早已成为一种共识,但如何真正实现这一转变,却还面临着很多的挑战,最关键是要选准“造血”的载体,落实到具体的项目,让贫困户真正能够做得起来、取得实效。还有一部分贫困农户,既不在享受低保等“兜底式”、“输血式”扶贫的政策范围,又无力实施“开发式”、 “造血式”扶贫项目,这部分贫困农户真的让人很担心、很焦虑。更让人担心和焦虑的是,一些群众对享受低保政策一味地攀比,甚至有的宁愿在家打打麻将、打打牌都不想到附近的工厂务工,“等靠要”的思想还比较突出。如何实施好“造血式”扶贫、如何既扶贫又“扶志”,是我们需要重点解决的大问题。

  离开陶其银家时,在路上遇到了高亚陆。在听到我说他三个子女都很争气时,他脸上乐开了花,说:“不上学有什么出息?”直到晚上八点多结束走访时,我都在想着高亚陆的话,我想,这“出息”更多的是一种希望,是一种改变穷困、过上富足生活的希望,这也是杨邵村、是全县贫困群众的希望。这希望是压在我们肩头的责任,我们没有理由不把脱贫攻坚这项工作做实做好,容不得半点懈怠。

  脱贫攻坚民情日记二

  “今年驻村工作队计划为村里打两口水井,预算得100多万元,我们下午去找河南孟电集团方面谈一谈,看他们能资助多少钱。如果还有缺口,我们再去相关部门试试能不能争取到一些资金。”拍石头村驻村工作队队长郭垒一边说,一边翻看着自己每天记下的民情日记。

  4月19日上午9时,当记者见到郭垒时,他正在和拍石头村的两名村干部开“碰头会”,很多扶贫思路也都是在这样的“碰头会”上逐渐清晰起来的。作为驻村干部,郭垒来到拍石头村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了。驻村工作队由他和另外两名队员组成,工作内容只有一个——扶贫。

  据郭垒介绍,用水困难是制约拍石头村发展的瓶颈,要想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必须解决用水问题。由于水位连年下降,水井年久失修,拍石头村的农田灌溉基本靠附近水库放水,生活用水则靠水窖储存雨水。驻村工作队今年计划协调水利部门打两口深水井解决生活和农业用水问题,并修建配套管网,送水入户。“这一项整体下来预计需要100多万元。拍石头村地处山区,地下配套管网的修建难度很大,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克服的困难。”郭垒说。

  在郭垒的民情日记上记录着他每天的工作日志,也记下了村里33个贫困户的基本信息。他根据精准扶贫原则,将这些贫困户分成产业扶持、劳动就业、医疗救助、助学帮扶、低保兜底、集中供养、搬迁扶贫7个帮扶类别。拍石头村作为辉县市市委办公室负责的扶贫点,除了派出驻村工作队外,还安排有机关工作人员对村里33个贫困户进行一对一的帮扶。“我们就是开展扶贫工作的排头兵,负责搜集信息传给后方,以便制定精准的扶贫政策。”郭垒说话句句离不开扶贫。

  作为辉县市市委办公室调研科科长,之前郭垒是坐在办公室里和材料打交道,成为驻村干部要求必须食宿都在村里,深入基层群众中去,这种转变,他刚开始有点不适应。但当第一次走访拍石头村贫困户时,他被深深地触动了。那是一个一贫如洗的家庭,丈夫瘫痪在床,妻子体弱多病丧失劳动力,两个孩子还正在上学,十几平米的老屋破旧不堪,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这一幕令郭垒感到特别心酸,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助群众摆脱贫困的阴霾。

  去年,在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拍石头村亮起了路灯,修建了垃圾池和文化墙,山村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那些曾经记录在郭垒民情日记上的内容都变成了过去式。现如今,用水困难、就业问题等贫困因素又被他记在了今年的民情日记上。

  在对郭垒的采访过程中,他一会接电话为群众解答扶贫政策,一会又给队友介绍扶贫对象的家庭情况,采访被一次次地打断。他说,驻村干部的日常工作就是这么忙,不过扶贫干部越忙越能说明群众脱贫的急迫性。由于白天工作太多了,入户走访只能放到晚上了,因此驻村工作队每人都买了一个手电筒。

  接受完记者的采访,郭垒又要出门去河南孟电集团协商修建水井资金和安排村民劳动就业事宜了。像这样外出寻求经济或政策上的帮助,被他形象地称为“化缘”。每天,郭垒不是在记录民情日记,就是奔波在“化缘”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