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着生命的绝响

2019-02-15

  弓起,弦动。

  一双干裂、苍老的手扶起琴,略试音,乐响。

  一位乞者独坐在江南石墙下,冰冷的青石板渗出丝丝寒意。褴褛的衣衫,微蓬的头发,被磨得发亮的瓷碗,一把胡琴,一只单影,是古巷内无人不唏嘘的景象。

  一只手轻滑过弦,缕缕乐音便在江南古城里飘荡起来。音,轻而缓,却有摸不透的深邃;幽幽曲声,是在哀诉颠沛流离生活的凄苦,伯牙难遇子期的煎熬啊!非木石之人无不扼腕泪下。我分明看到那双演绎心曲的手哭了——指尖微颤,揉着悲情;指肚勾弦,诉着哀怨。谁,能体会乞者欲哭无泪的痛楚?那真是身如蓬草、飘零无着、无处话凄凉哪!

  道院中长大,自幼精通琵琶胡琴。年轻的心不闻世事,在鲁莽与痴狂中步步落败,终成乞丐,与胡琴为伴。一把琴,便是他的全部希望。

  忽然,乐止。我听见低沉有力的心跳,屏息等待。

  啊!让所有听者为之一振——灵动的音符跳跃着,跑遍了古城的每一个角落。 那双干枯的手瞬间充满了活力,轻轻巧巧地移动着。那是什么?我仿佛看到山林中永不停息的泉水,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洲;我仿佛看见皎洁的圆月高挂枝头,满身萤光,灿烂天穹。

  乞者沉浸在创作中,唯有在音乐里他才能感到快乐,在自己所谱的曲子里,他不乏激情与活力,高昂的调子热情呼号:

  惨淡人生又怎样?命运不幸又如何?中国人自古激励自己“多难兴邦”,如今更要挺起胸膛!

  1945年的一个晚上,阿炳的《二泉映月》终成。此曲中的绝唱必将拥有永恒的生命力,他的独奏,必将感动千万人,让千万人奋起!而事实正是如此。《二泉映月》的成功,是因为人们听到的不仅是一个乞者悲己伤己的哀怨,更有那感人肺腑的爱国高歌。在人们疲于奔命之时,一位衣食堪忧的乞者潜心创作,只愿让更多中国人觉醒。

  连日本人都说,《二泉映月》是要跪着听的音乐。它是中国人宝贵的财富,它象征着一种精神,一个时代。愿我们失意困顿之时不会忘记有这样一位乞者,有这样一首澎湃着生命的绝响!